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重点、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理论借鉴与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生产性服务业 | 第14-15页 |
2.1.2 制造业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5-16页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6-17页 |
2.2.3 产业升级理论 | 第17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的研究综述 | 第19页 |
2.3.4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3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第20-23页 |
3.1 规模经济效应影响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第20页 |
3.2 专业化效应影响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3.3 竞争效应影响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第21页 |
3.4 学习效应影响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4 中国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测算 | 第23-27页 |
4.1 集聚测度指标的选择与变量的选取 | 第23页 |
4.2 研究对象和数据说明 | 第23页 |
4.3 中国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4.4 小结 | 第26-27页 |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7-39页 |
5.1 计量模型的设计 | 第27-29页 |
5.1.1 模型的选择与理论介绍 | 第27-28页 |
5.1.2 模型的应用 | 第28-29页 |
5.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29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29-30页 |
5.2.3 控制变量 | 第30页 |
5.2.4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5.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的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31-37页 |
5.3.1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第31-32页 |
5.3.2 总体门槛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32-35页 |
5.3.3 空间维度门槛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5.4 小结 | 第37-39页 |
6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6.1 建立有差别的地方产业发展政策 | 第39页 |
6.2 协调区域内服务业资源的布局 | 第39-40页 |
6.3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环境 | 第40-41页 |
6.4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 第41-43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页 |
A. 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50页 |
B. 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