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混沌的简介 | 第9-11页 |
| 1.2.1 混沌动力学基本特点: | 第9-10页 |
| 1.2.2 混沌的判断方法 | 第10-11页 |
| 1.2.2.1 时间历程图和相图 | 第10页 |
| 1.2.2.2 李雅普诺夫指数 | 第10-11页 |
| 1.2.2.3 庞加莱截面法 | 第11页 |
| 1.3 永磁同步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2-14页 |
| 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 第14-24页 |
| 2.1 引言 | 第14页 |
|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17页 |
| 2.3 PMSM的平衡点的稳定性 | 第17-23页 |
| 2.3.1 PMSM稳定性定义 | 第17-18页 |
| 2.3.2. 微分方程零解的稳定性 | 第18-21页 |
| 2.3.2.1 线性方程的稳定性 | 第18-19页 |
| 2.3.2.2 非线性微分方程 | 第19-21页 |
| 2.3.3 稳态运行及Hopf分岔情形 | 第21-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气隙均匀条件下永磁同步电机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4-52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PMSM气隙均匀条件下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 3.3 断电情况下PMSM的动力学特性 | 第25-38页 |
| 3.3.1 断电情况下PMSM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 3.3.2 参数r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 3.3.3 参数σ 对PMSM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2-38页 |
| 3.4 不断电情况下PMSM的动力学特性 | 第38-50页 |
| 3.4.1 不断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8页 |
| 3.4.2 参数σ 对PMSM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8-46页 |
| 3.4.3 参数du对永PMSM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4 气隙非均匀条件下永磁同步电机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2-79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气隙非均匀条件下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 4.3 断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动力学特性 | 第52-64页 |
| 4.3.2 参数 ε 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53-58页 |
| 4.3.3 参数a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58-64页 |
| 4.4 不断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动力学特性 | 第64-77页 |
| 4.4.1 不断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64页 |
| 4.4.2 参数σ 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64-71页 |
| 4.4.3 参数qu对永磁同步电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71-7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控制 | 第79-86页 |
| 5.1 引言 | 第79页 |
| 5.2 永磁同步电机的负反馈法混沌控制 | 第79-82页 |
| 5.3 永磁同步电机的外加周期信号法混沌控制 | 第82-8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86页 |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