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7-11页 |
第一篇 综述 | 第11-30页 |
1 PPRV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 PPRV分子病原学特点 | 第12-13页 |
1.1.1 病毒理化特性 | 第12页 |
1.1.2 病毒粒子结构 | 第12页 |
1.1.3 基因组结构 | 第12-13页 |
1.2 病毒的复制 | 第13-16页 |
1.2.1 吸附和侵入 | 第13-15页 |
1.2.2 转录和复制 | 第15-16页 |
1.2.3 病毒的组装和释放 | 第16页 |
1.3 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1.4 易感动物和对PPRV的抵抗力 | 第18-19页 |
2 副粘病毒属的融合机制 | 第19-30页 |
2.1 H蛋白的结构和在激活融合中的作用 | 第19-22页 |
2.2 F蛋白的结构和在激活融合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2.3 MV-H与受体SLAM和Nectin4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23-30页 |
2.3.1 MV-H和SLAM的相互作用 | 第23-27页 |
2.3.2 MV-H和Nectin4的相互作用 | 第27页 |
2.3.3 MV-H和与这三个受体之间结合的比较 | 第27-30页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30-64页 |
第一章 PPRV囊膜糖蛋白基因和受体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30-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1.1 毒株?载体和菌种 | 第31页 |
1.2 试剂及酶 | 第31页 |
1.3 培养基及溶液 | 第31-32页 |
1.4 SLAM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35页 |
1.4.1 SLAM蛋白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32页 |
1.4.2 SLAM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2-33页 |
1.4.3 SLAM蛋白基因PCR产物的纯化 | 第33页 |
1.4.4 p CMV-Myc载体质粒的提取 | 第33-34页 |
1.4.5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双酶切及回收 | 第34页 |
1.4.6 重组质粒的连接 | 第34页 |
1.4.7 连接产物的转化、重组质粒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34-35页 |
1.5 F蛋白七肽重复区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1.5.1 HR1和HR2蛋白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35页 |
1.5.2 HR1和HR2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1.6 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与检测 | 第36-38页 |
1.6.1 重组质粒转染CHO细胞 | 第36页 |
1.6.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检测重组质粒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 第36-37页 |
1.6.3 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质粒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 第37-38页 |
1.6.4 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质粒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3页 |
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8-41页 |
2.1.1 SLAM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8页 |
2.1.2 HR1和HR2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8-40页 |
2.1.3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 | 第40-41页 |
2.2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 | 第41-43页 |
2.3 重组质粒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二章 PPRV表面糖蛋白和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5-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1 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1.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和定位 | 第46-47页 |
1.3 Co-IP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7页 |
1.4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2 结果 | 第48-57页 |
2.1 共聚焦显示共转染质粒在CHO细胞中共表达且共定位于同一层面 | 第48-49页 |
2.2 免疫共沉淀显示共转染的两种质粒共表达且蛋白有相互作用 | 第49-52页 |
2.3 SPR表明粘附蛋白H与两种受体和融合蛋白都有相互作用 | 第52-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三章 PPRV表面糖蛋白H和F的促融合作用研究 | 第58-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1.1 材料 | 第58-59页 |
1.2 转染CHO细胞 | 第59页 |
1.3 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和细胞融合试验 | 第59页 |
1.4 激光共聚焦观察极化现象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63页 |
2.1 F和受体Sl AM可以促进细胞融合 | 第59-60页 |
2.2 H和F蛋白在细胞中发生共定位 | 第60-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