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微胶囊壁材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微胶囊第16-19页
        1.1.1 微胶囊简介第16页
        1.1.2 微胶囊的作用第16-17页
        1.1.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第17-18页
        1.1.4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及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第19-24页
        1.2.1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简介第19-20页
        1.2.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方法第20-21页
        1.2.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应用第21-22页
        1.2.4 低黏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24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4-26页
        1.3.1 研究目的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3 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一步法合成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第26-34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2.1 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第27页
        2.2.2 取代度及氧化度测定第27-28页
        2.2.3 制备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实验设计第28-29页
    2.3 结果及分析第29-33页
        2.3.1 反应温度对取代度和氧化度影响第29页
        2.3.2 pH对取代度和氧化度影响第29-30页
        2.3.3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和氧化度影响第30-31页
        2.3.4 NaClO用量对取代度和氧化度影响第31-32页
        2.3.5 OSA用量对取代度和氧化度影响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结构及性质第34-56页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4-35页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4-35页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5页
    3.2 性质测定第35-38页
        3.2.1 布拉班德黏度测定第35-36页
        3.2.2 冻融稳定性测定第36页
        3.2.3 透明度测定第36页
        3.2.4 凝沉性测定第36页
        3.2.5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计算第36-37页
        3.2.6 乳化性能测定第37-38页
    3.3 结构表征第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55页
        3.4.1 布拉班德黏度第38-41页
        3.4.2 冻融稳定性第41-42页
        3.4.3 透明度第42-43页
        3.4.4 凝沉性第43-44页
        3.4.5 亲水亲油平衡值第44-45页
        3.4.6 乳化性能第45-50页
        3.4.7 红外光谱分析第50-51页
        3.4.8 XRD分析第51-52页
        3.4.9 SEM分析第52-53页
        3.4.10 DSC分析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氧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微胶囊壁材的应用第56-70页
    4.1 实验部分第56-57页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6-57页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7页
    4.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4.2.1 微胶囊制备第57页
        4.2.2 微胶囊包埋率测定第57-58页
        4.2.3 微胶囊释放性能测定第58页
        4.2.4 微胶囊表面形貌测定第58-59页
        4.2.5 微胶囊平均粒径测定第59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59-69页
        4.3.1 微胶囊制备条件对包埋率的影响第59-66页
        4.3.2 微胶囊释放性能第66-67页
        4.3.3 微胶囊表面形貌第67-68页
        4.3.4 微胶囊平均粒径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5.1 结论第70-71页
    5.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刚性咪唑、5-(1-氢—四唑基)间苯二甲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
下一篇:二氧化硅与硅钛双元氧化膜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