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巧言)《三教不齊論》研究
| 內容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緒論 | 第8-15页 |
| 一 選題緣由 | 第8-9页 |
| 二 學術史回顧 | 第9-12页 |
| 三 選題的研究意義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資料和方法 | 第13页 |
| 五 論文結構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三教不齊論》文本及作者 | 第15-20页 |
| 第一節 文本情況 | 第15-16页 |
| 第二節 作者考察 | 第16-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三教不齊論》主旨、內容及結構 | 第20-25页 |
| 第一節 《三教不齊論》之主旨 | 第20-22页 |
| 第二節 《三教不齊論》之內容與結構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三教不齊論》中“分別說”論攷 | 第25-37页 |
| 第一節“分別說”概述 | 第25-31页 |
| 一、全論整體概述 | 第27-30页 |
| 二、姚(巧言)“分別說”內容概述 | 第30-31页 |
| 第二節 定“是非” | 第31-34页 |
| 一、“是非說”概述 | 第31-32页 |
| 二、“是非說”與《本際經》中“是非”比較 | 第32-34页 |
| 第三節 辨“善惡” | 第34-35页 |
| 第四節 取“智愚”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結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三教不齊論》中“法”、“種”說 | 第37-42页 |
| 第一節“法”、“種”說概述 | 第37-38页 |
| 第二節“法”、“種”說與“分別說”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結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三教不齊論》的影響 | 第42-47页 |
| 第一節 對《三教優劣傳》的影響 | 第42-45页 |
| 一、兩文本結構上的共性及不同 | 第43-44页 |
| 二、两文本內容上的共性及不同 | 第44-45页 |
| 第二節 對日本的影響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結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結論 | 第47-48页 |
| 參考文獻 | 第48-52页 |
| 附錄 | 第52-65页 |
| 致謝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