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不足与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1.5.1 研究不足 | 第18页 |
1.5.2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2.1 政府债务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0页 |
2.1.1 会计学角度的政府债务概念 | 第19页 |
2.1.2 经济学角度的政府债务概念 | 第19页 |
2.1.3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2.2.1 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2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3章 政府债务的规模及适度规模实证研究 | 第23-36页 |
3.1 当前政府债务的规模与结构 | 第23-26页 |
3.1.1 全国性政府债务规模 | 第23页 |
3.1.2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 | 第23-26页 |
3.2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 第26-28页 |
3.3 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研究 | 第28-36页 |
3.3.1 国际政府债务规模标准 | 第28-29页 |
3.3.2 政府债务适度规模实证研究 | 第29-36页 |
第4章 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下存在的问题、原因 | 第36-41页 |
4.1 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下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1.1 债务相关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4.1.2 地方债务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 | 第37页 |
4.1.3 土地财政收入作为偿债主体,难以为继 | 第37-38页 |
4.1.4 债务资金使用不规范、效率低下加大债务风险 | 第38页 |
4.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原因 | 第38-41页 |
4.2.1 现行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举债具有激励性 | 第39页 |
4.2.2 地方政府负责大量的公共产品建设 | 第39页 |
4.2.3 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财政制度 | 第39-40页 |
4.2.4 预算软约束问题 | 第40-41页 |
第5章 国外政府如何看待政府债务以及经验启示 | 第41-52页 |
5.1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探讨 | 第41-45页 |
5.1.1 美国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第41页 |
5.1.2 美国政府存量债务产生原因 | 第41-42页 |
5.1.3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42-43页 |
5.1.4 美国应对庞大债务规模采取的措施 | 第43-45页 |
5.1.5 美国债务问题经验启示 | 第45页 |
5.2 欧盟各国政府债务规模探讨 | 第45-52页 |
5.2.1 欧洲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发展历程 | 第45-47页 |
5.2.2 希腊债务危机 | 第47-48页 |
5.2.3 欧债危机中的德国经济状况 | 第48-50页 |
5.2.4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50页 |
5.2.5 欧债危机中的经验启示 | 第50-52页 |
第6章 化解存量政府债务规模的措施与建议 | 第52-57页 |
6.1 短期措施和建议 | 第52-54页 |
6.1.1 大力推进PPP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第52-53页 |
6.1.2 完善债务置换制度,缓解债务压力 | 第53页 |
6.1.3 大力推进地方常备借贷便利(SLF)工具的应用 | 第53-54页 |
6.1.4 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和风险把控 | 第54页 |
6.2 长期措施和建议 | 第54-57页 |
6.2.1 建立事权财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 | 第54-55页 |
6.2.2 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抑制地方政府过度无效投资 | 第55页 |
6.2.3 建立完善的信息批露机制,对地方债务进行监督 | 第55页 |
6.2.4 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