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一)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呼唤中华文化认同 | 第11-12页 |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认同 | 第12-13页 |
(三)个人自我身份认同关涉中华文化认同 | 第13-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一)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 第14页 |
(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14-15页 |
(三)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 第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关于文化认同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关于文化认同与共同体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第18-19页 |
(二)跨学科研究法 | 第19页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 第20-36页 |
一、文化的本质和特性 | 第20-26页 |
(一)文化的一般本质 | 第20-21页 |
(二)文化的根本特性 | 第21-23页 |
(三)文化的演进发展 | 第23-26页 |
二、文化认同的一般规律 | 第26-31页 |
(一)文化认同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文化认同的条件 | 第27-28页 |
(三)文化认同的层次 | 第28-31页 |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 第31-36页 |
(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得以存续的根本保障 | 第31-32页 |
(二)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 | 第32-33页 |
(三)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整合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 第36-53页 |
一、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 第36-43页 |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 | 第36-38页 |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 | 第38-40页 |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 第40-43页 |
二、承继中华民族革命文化资源 | 第43-47页 |
(一)中华民族革命文化形成 | 第43-45页 |
(二)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特点 | 第45-46页 |
(三)中华民族革命文化发展 | 第46-47页 |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 第47-53页 |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提出 | 第48-49页 |
(二)当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49-50页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培育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 第53-71页 |
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 | 第53-56页 |
(一)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53-54页 |
(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54-55页 |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55-56页 |
二、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 | 第56-60页 |
(一)挖掘中华各族的文化共性 | 第57-58页 |
(二)加大理论研究和创新力度 | 第58-59页 |
(三)全面做好宣传及教育工作 | 第59-60页 |
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 第60-62页 |
(一)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 第60-61页 |
(二)以品牌创造催生文化发展 | 第61-62页 |
(三)理顺文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 第62页 |
四、建构中华文化共享的信息场域 | 第62-65页 |
(一)正确价值观引领信息生产 | 第63-64页 |
(二)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手段 | 第64页 |
(三)树立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 第64-65页 |
五、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 第65-71页 |
(一)创新文化认同的教育理念 | 第65-67页 |
(二)充实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 | 第67-68页 |
(三)完善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 | 第68-69页 |
(四)丰富文化认同教育的形式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