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理论的锚杆承载力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1.1 经验公式法 | 第8-9页 |
1.1.2 有损试验法 | 第9-12页 |
1.1.3 无损检测法 | 第12-13页 |
1.2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拉拔试验简介及锚杆P-S曲线形状分析 | 第16-32页 |
2.1 锚杆拉拔试验法简介 | 第16-19页 |
2.2 锚杆P-S曲线形状分析 | 第19-31页 |
2.2.1 理论锚杆P-S曲线形状分析 | 第19-21页 |
2.2.2 预应力锚杆P-S曲线分析 | 第21-23页 |
2.2.3 基于试验误差影响的锚杆P-S曲线分析 | 第23-24页 |
2.2.4 基于锚固质量影响的锚杆P-S曲线分析 | 第24-31页 |
2.2.4.1 锚筋的力学行为分析 | 第24-26页 |
2.2.4.2 锚筋与灌浆体间的力学行为分析 | 第26-30页 |
2.2.4.3 灌浆体与锚固地层间的力学行为分析 | 第30-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预测模型建立 | 第32-63页 |
3.1 强制过原点模型 | 第32-41页 |
3.1.1 传统模型 | 第32-33页 |
3.1.2 通用函数模型框架 | 第33-35页 |
3.1.3 改进指数模型 | 第35-36页 |
3.1.4 改进指-幂混合模型 | 第36页 |
3.1.5 模型模拟效果评定指标 | 第36-37页 |
3.1.6 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 第37页 |
3.1.7 工程案例验证 | 第37-41页 |
3.2 不强制过原点模型 | 第41-53页 |
3.2.1 传统模型修正 | 第41-43页 |
3.2.2 三次多项式模型 | 第43-47页 |
3.2.3 工程案例验证 | 第47-53页 |
3.3 灰色模型 | 第53-62页 |
3.3.1 非等间距GM(1,1)模型 | 第53-54页 |
3.3.2 分段GM(1,1)模型 | 第54-56页 |
3.3.3 函数变换GM(1,1)模型 | 第56-58页 |
3.3.4 工程案例验证 | 第58-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实用模型分析 | 第63-73页 |
4.1 实用模型特点 | 第63-65页 |
4.2 模型实用范围 | 第65-71页 |
4.3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锚杆承载力预测方法 | 第73-98页 |
5.1 预测结果分布 | 第73-74页 |
5.2 DS证据理论及算法实现 | 第74-78页 |
5.3 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 | 第78-81页 |
5.4 极限承载力预测试验 | 第81-90页 |
5.4.1 试验内容 | 第81-89页 |
5.4.2 结果对比 | 第89-90页 |
5.5 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修正 | 第90-96页 |
5.6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