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超声波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方法 | 第11-15页 |
1.2.1 无损检测技术 | 第11-13页 |
1.2.2 红外无损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3 超声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3 超声红外热像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超声波红外热像裂纹检测的理论建模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超声波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3 超声波激励下裂纹缺陷生热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2.3.1 超声波在结构件内的传播与散射 | 第21-23页 |
2.3.2 超声波激励裂纹缺陷生热 | 第23-25页 |
2.3.3 裂纹缺陷处的热流的传导 | 第25-26页 |
2.3.4 红外热成像理论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超声波红外热像裂纹检测理论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28-4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 | 第28-29页 |
3.3 固热耦合场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 | 第29-30页 |
3.4 超声波激励金属平板件裂纹生热有限元模型建立过程 | 第30-37页 |
3.4.1 定义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 | 第30-32页 |
3.4.2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4.3 裂纹接触面定义 | 第33-34页 |
3.4.4 边界条件和载荷的施加 | 第34-35页 |
3.4.5 分析求解 | 第35-37页 |
3.5 超声波红外热像检测不同长度裂纹的数值分析 | 第37-39页 |
3.5.1 不同长度裂纹金属平板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页 |
3.5.2 不同长度裂纹区域温度场数值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超声波红外热像裂纹缺陷检测的实验验证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准备工作 | 第40-43页 |
4.2.1 实验设备准备 | 第40-43页 |
4.2.2 试件预制不同长度的疲劳裂纹 | 第43页 |
4.3 超声红外热像裂纹检测过程 | 第43-45页 |
4.4 不同长度疲劳裂纹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4.4.1 实验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4.4.2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超声红外热像检测的激励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48-60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不同激励参数超声波激励裂纹缺陷生热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8-52页 |
5.2.1 不同激励幅值的仿真分析 | 第48页 |
5.2.2 不同激励频率的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5.2.3 不同激励位置的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5.3 不同激励参数超声波对裂纹生热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5.3.1 超声波激励幅值对裂纹生热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2 超声波激励频率对裂纹生热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3 超声波激励位置对裂纹生热的影响 | 第55页 |
5.3.4 多激励幅值多激励频率对裂纹生热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 超声红外热像激励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的实验验证 | 第56-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