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研究背景:现代性语境 | 第6-9页 |
(一) 现代性与现代化 | 第6-7页 |
(二) 现代性中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 第7-9页 |
二、理论综述:创伤研究及与现代性的连结 | 第9-15页 |
(一) 创伤研究的基本理论论述 | 第9页 |
(二) 一种历史观:拉卡普拉的创伤理论 | 第9-12页 |
(三) 创伤研究与现代性的连结点 | 第12-13页 |
1、从精神分析缘起的创伤研究 | 第12页 |
2、现代性语境中的创伤 | 第12-13页 |
(四) 创伤叙事研究归纳 | 第13-15页 |
三、分析语境:上海历史/记忆与创伤 | 第15-22页 |
(一) 上海租界 | 第15-18页 |
1、上海租界乱状以及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 第16-17页 |
2、上海的城市身份认同焦虑 | 第17-18页 |
(二) 文革 | 第18-22页 |
1、现代性语境中的文革 | 第18-19页 |
2、文革作为创伤的两个层面 | 第19-22页 |
(1) 文革的暴力 | 第19-20页 |
(2) 文革导致的身份认同焦虑 | 第20-22页 |
五、文本分析 | 第22-41页 |
(一) 导演的创伤书写与美丽上海 | 第22-26页 |
1、《美丽上海》文本简介 | 第22-23页 |
2、历史隐秘的创伤:创伤书写与遮蔽 | 第23-26页 |
(二) 创伤叙事分析 | 第26-41页 |
1、空间呈现与创伤历史/记忆的交织 | 第26-31页 |
(1) 空间呈现与创伤 | 第26-29页 |
(2) 创伤历史与记忆 | 第29-31页 |
2、创伤与家庭 | 第31-41页 |
(1) 传统的固守:父亲的缺场与记忆的盘旋 | 第31-34页 |
(2) 传统与现代的焦灼:第二代人的身份认同与话语争夺 | 第34-39页 |
(3) 被流放的他者:第三代人历史经验的断裂 | 第39-41页 |
六、总结:创伤叙事、历史与未来 | 第41-45页 |
(一) 创伤的书写与遮蔽 | 第41-43页 |
(二) 对创伤理论的回应 | 第43-44页 |
(三) 研究不足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