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9-38页 |
第一章 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涵及其若干问题分析 | 第38-73页 |
第一节 从概念和理论透视公共治理 | 第38-54页 |
一、公共治理概念的学理内涵 | 第38-51页 |
二、公共治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过程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公共治理的民主内涵 | 第54-62页 |
一、公共治理:从传统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 | 第54-57页 |
二、公共治理: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趋势 | 第57-62页 |
第三节 关于公共治理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 第62-73页 |
一、公共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 第64-68页 |
二、公共治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 | 第68-70页 |
三、公共治理: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与重塑 | 第70-73页 |
第二章 关于公共决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 第73-104页 |
第一节 公共治理视野中的政府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公共治理与公共决策 | 第76-93页 |
一、公共利益: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契合点 | 第76-85页 |
二、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的基本工具和手段 | 第85-88页 |
三、公共治理:对传统公共利益实现模式的超越 | 第88-91页 |
四、公共治理理念:契合于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互动式民主决策 | 第93-104页 |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决策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93-96页 |
二、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充分互动 | 第96-102页 |
三、以“互动式民主决策”模式为切入点,推进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公共治理理念下公共决策的制度创新 | 第104-148页 |
第一节 互动式民主决策的设计理念及其框架 | 第104-131页 |
一、互动式民主决策的内涵与基本理念 | 第104-115页 |
二、互动式民主决策的设计及其互动维度分析 | 第115-125页 |
三、互动式民主决策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 第125-131页 |
第二节 互动式民主决策对政府与公民的要求 | 第131-148页 |
一、互动式民主决策对政府的要求 | 第131-140页 |
二、互动式民主决策对公民的要求 | 第140-148页 |
第四章 我国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的制度空间 | 第148-184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共决策面临的困境——为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 第148-163页 |
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148-157页 |
二、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157-162页 |
三、互动式民主决策是应对当前我国公共决策困境的有效途径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我国“新决策价值观”的形成——为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提供了价值依据 | 第163-176页 |
一、我国改革和完善公共决策体制价值目标的提出与发展 | 第163-168页 |
二、我国参与、回应与互动的“新决策价值观”的形成 | 第168-175页 |
三、互动式民主决策是践行我国“新决策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 第175-176页 |
第三节 我国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的意义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176-184页 |
一、互动式民主决策在政策体系中的意义 | 第176-180页 |
二、互动式民主决策在我国公共决策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 第180-182页 |
三、互动式民主决策在我国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184页 |
第五章 我国互动式民主决策的实现 | 第184-211页 |
第一节 我国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的前提条件 | 第184-189页 |
一、公民文化的培育:互动式民主决策实现的文化条件 | 第184-185页 |
二、公民社会的培育:互动式民主决策实现的社会条件 | 第185-187页 |
三、制度化建设:互动式民主决策实现的制度条件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我国实现互动式民主决策的制度保障 | 第189-211页 |
一、参与型公共决策机制:互动式民主决策实现的重要制度设计 | 第190-192页 |
二、制度建设:互动式民主决策实现的制度保障 | 第192-211页 |
结语 | 第211-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23-224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24-229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29页 |
后 记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