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当前事故分析方法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1.2.1.1 事故分析方法诠释 | 第12-13页 |
1.2.1.2 非系统性事故分析方法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1.2.1.3 系统性事故分析方法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1.2.2 系统思考在安全领域的应用综述 | 第17-20页 |
1.2.2.1 系统思考在国外安全领域的应用综述 | 第17-19页 |
1.2.2.2 系统思考在国内安全领域的应用综述 | 第19-20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系统思考方法认知 | 第23-29页 |
2.1 系统思考概论 | 第23页 |
2.2 系统思考属性 | 第23-25页 |
2.2.1 保持整体 | 第24页 |
2.2.2 突破线性 | 第24页 |
2.2.3 把握动态 | 第24-25页 |
2.2.4 聚焦反馈 | 第25页 |
2.3 常用系统思考方法 | 第25-28页 |
2.3.1 因果循环回路 | 第25-27页 |
2.3.2 系统基模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系统思考的事故分析方法理论研究 | 第29-38页 |
3.1 系统思考与事故分析的契合点 | 第29-30页 |
3.2 系统思考方法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 | 第30-33页 |
3.2.1 系统边界确定 | 第31-32页 |
3.2.2 系统结构及要素关系辨识 | 第32页 |
3.2.3 问题杠杆解确定 | 第32-33页 |
3.3 系统思考在事故分析中应用的关键点 | 第33-37页 |
3.3.1“尖端”与“钝端”因素描述 | 第34-36页 |
3.3.2 事故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思考的事故分析方法的分析步骤确定 | 第38-58页 |
4.1“ROAC”分析过程确定 | 第38页 |
4.2 事故系统要素识别 | 第38-47页 |
4.2.1 事故系统边界确定 | 第39-40页 |
4.2.2 事故系统要素识别方法确定 | 第40-47页 |
4.2.2.1 理论基础 | 第40-43页 |
4.2.2.2 事故系统要素识别方法确定 | 第43-47页 |
4.3 事故系统要素组织结构确定 | 第47-53页 |
4.3.1 事故系统要素结构确定 | 第47-49页 |
4.3.2 事故系统要素组织建立 | 第49-53页 |
4.3.2.1 事故系统因果循环回路绘图要点 | 第49-51页 |
4.3.2.2 事故系统因果循环回路合理性验证 | 第51-53页 |
4.4 基于系统思考的事故机制分析 | 第53-56页 |
4.4.1 事故系统基模分析 | 第54-55页 |
4.4.2 支配回路分析 | 第55-56页 |
4.5 事故预防杠杆解确定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基于系统思考的事故分析方法实例应用 | 第58-75页 |
5.1 事故案例选择 | 第58-61页 |
5.1.1 事故发生经过 | 第58-59页 |
5.1.2 事故铁路系统概况 | 第59-60页 |
5.1.3 事故调查报告信息介绍 | 第60-61页 |
5.2 基于上述事故分析方法 7·23 动车事故分析 | 第61-73页 |
5.2.1 事故系统要素识别 | 第61-63页 |
5.2.2 事故系统要素结构确定 | 第63-64页 |
5.2.3 事故系统要素组织建立 | 第64-69页 |
5.2.3.1 设备设计缺陷过程要素组织 | 第65-67页 |
5.2.3.2 缺陷设备上道使用过程要素组织 | 第67-68页 |
5.2.3.3 设备故障应对过程要素组织 | 第68-69页 |
5.2.4 基于系统思考的事故机制分析 | 第69-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5-7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件:个人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