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黑暗三联征 | 第12-17页 |
1.1.1 黑暗三联征的定义与特征 | 第12-13页 |
1.1.2 黑暗三联征与大五人格 | 第13-14页 |
1.1.3 黑暗三联征与宽恕水平 | 第14页 |
1.1.4 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 | 第14-16页 |
1.1.5 黑暗三联征对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宽恕水平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1 宽恕的概念与测量 | 第17-18页 |
1.3 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1 攻击行为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2 攻击行为与宽恕水平 | 第19页 |
1.4 人际关系 | 第19-21页 |
1.4.1 人际关系的概念 | 第19-20页 |
1.4.2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5 同伴关系 | 第21-24页 |
1.5.1 同伴关系的概念与功能 | 第21页 |
1.5.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3 对象与方法 | 第25-2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5-27页 |
3.2.1 黑暗三联征量表中文版 | 第25页 |
3.2.2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 | 第25-26页 |
3.2.3 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IM-12) | 第26页 |
3.2.4 人际关系满意感问卷 | 第26页 |
3.2.5 同伴等级评定量表 | 第26-27页 |
3.2.6 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 | 第27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4 研究一:黑暗三联征对宽恕水平和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影响 | 第28-38页 |
4.1 问题提出 | 第28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9-34页 |
4.3.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29-30页 |
4.3.2 高、低黑暗三联征水平的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0-31页 |
4.3.3 黑暗三联征与宽恕水平、人际关系满意感和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4.3.4 各变量对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 | 第32页 |
4.3.5 人际关系满意感在黑暗三联征与宽恕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2-34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34-38页 |
4.4.1 性别对黑暗三联征、宽恕水平、人际关系满意感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2 高、低黑暗三联征水平对宽恕水平、人际关系满意感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 第35页 |
4.4.3 黑暗三联征、宽恕水平、人际关系满意感和同伴关系间的路径分析 | 第35-38页 |
5 研究二:黑暗三联征对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8-54页 |
5.1 问题提出 | 第38-39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9-49页 |
5.3.1 黑暗三联征、大五人格、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39-40页 |
5.3.2 黑暗三联征与大五人格、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5.3.3 黑暗三联征和大五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5.3.4 黑暗三联征在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各因子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2-49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49-54页 |
5.4.1 黑暗三联征、大五人格、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性别差异 | 第49-50页 |
5.4.2 黑暗三联征、大五人格与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 第50-52页 |
5.4.3 黑暗三联征在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7 研究特色、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