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旅游景区 | 第16-17页 |
2.1.2 文化景区 | 第17页 |
2.1.3 旅游服务质量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旅游服务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2.3.1 关于文化景区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2 关于服务质量的维度的研究 | 第21页 |
2.3.3 关于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1-24页 |
2.3.4 评述 | 第24-25页 |
第3章 保定市文化景区概况 | 第25-32页 |
3.1 保定市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第25页 |
3.1.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 第25页 |
3.1.2 开发利用程度低 | 第25页 |
3.2 保定市文化景区的规模及类型 | 第25-32页 |
3.2.1 保定市已开发的文化景区的规模 | 第25-27页 |
3.2.2 保定市文化景区的主要类型 | 第27-32页 |
第4章 保定市文化景区服务质量量表开发和数据收集 | 第32-39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2-37页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2-33页 |
4.1.2 SERVQUAL模型的导入 | 第33-34页 |
4.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4-37页 |
4.2 问卷设计与预测 | 第37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37页 |
4.2.2 预调研 | 第37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37-39页 |
4.3.1 实地选择 | 第37-38页 |
4.3.2 样本收集 | 第38-39页 |
第5章 保定市文化景区服务质量评价 | 第39-48页 |
5.1 数据的分析 | 第39-44页 |
5.1.1 信度分析 | 第39-40页 |
5.1.2 基本信息分析 | 第40-42页 |
5.1.3 统计与评价分析 | 第42-44页 |
5.2 IPA分析 | 第44-46页 |
5.2.1 保持发展区指标分析 | 第45-46页 |
5.2.2 顺其自然区指标分析 | 第46页 |
5.2.3 低优先发展区指标分析 | 第46页 |
5.2.4 重点发展区指标分析 | 第46页 |
5.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6章 保定市文化景区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 第48-52页 |
6.1 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比较低 | 第48-49页 |
6.1.1 从业人员公共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 | 第48页 |
6.1.2 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技能欠缺 | 第48-49页 |
6.2 解说系统不完善 | 第49-50页 |
6.3 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 第50页 |
6.4 信息化程度低 | 第50-51页 |
6.5 供给结构失衡 | 第51-52页 |
第7章 保定市文化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第52-61页 |
7.1 基于政府角度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第52-53页 |
7.1.1 适当的放权 | 第52页 |
7.1.2 加大投资力度 | 第52-53页 |
7.2 基于员工角度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第53-54页 |
7.2.1 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 第53页 |
7.2.2 注重细节化服务 | 第53-54页 |
7.3 基于景区管理者角度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第54-61页 |
7.3.1 管理体制创新,多渠道融资 | 第54-55页 |
7.3.2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 第55-56页 |
7.3.3 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打造“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 | 第56-58页 |
7.3.4 丰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