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简述 | 第13页 |
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 | 第13-16页 |
1.2.1 Xenorhabdus(致病杆菌属)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2 Photorhabdus(发光杆菌属)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20页 |
1.3.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16页 |
1.3.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形态变异 | 第16-18页 |
1.3.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型态变异的机制 | 第18-20页 |
1.4 昆虫病原线虫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 | 第20-22页 |
1.4.1 昆虫病原线虫 | 第20-21页 |
1.4.2 昆虫病原线虫与共生菌生活史 | 第21-22页 |
1.5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致病性 | 第22-23页 |
1.5.1 脂多糖 | 第22页 |
1.5.2 次生代谢产物 | 第22页 |
1.5.3 杀虫蛋白 | 第22-23页 |
1.5.4 其它毒性因子 | 第23页 |
1.6 发光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 | 第23-27页 |
1.6.1 碳青霉烯类 | 第23-24页 |
1.6.2 蒽醌类色素 | 第24页 |
1.6.3 儿茶酚亲铁物质 | 第24-25页 |
1.6.4 二苯乙烯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7-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1 材料 | 第27-28页 |
2.1.2 方法 | 第28-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2.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分离结果 | 第31-32页 |
2.2.2 优势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32-33页 |
2.2.3 优势菌株SN259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3-35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发光杆菌SN259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36-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3.1.1 材料 | 第36-4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2.1 SN259菌株粗提物的一级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2.2 S4组分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3.2.3 S3组分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3.2.4 S2组分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3.2.5 S1组分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SN259菌株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 第45-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1.1 材料 | 第45页 |
4.1.2 方法 | 第45-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2.1 化合物1-7结构鉴定结果 | 第47-51页 |
4.2.2 化合物1-7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51-53页 |
4.2.3 化合物的构效分析 | 第5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讨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附录 | 第6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