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及相关内容 | 第14-18页 |
(一) 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 生成 | 第14页 |
2. 生成性教学 | 第14页 |
(二) 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 第14-18页 |
1. 主体性 | 第14-15页 |
2. 过程性 | 第15页 |
3. 情境性 | 第15-16页 |
4. 创造性 | 第16页 |
5. 互动性 | 第16-18页 |
二、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应用价值 | 第18-21页 |
(一) 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理念 | 第18页 |
(二)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 第18-19页 |
(三)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19页 |
(四)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机智 | 第19-21页 |
三、思想政治课应用生成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 第21-29页 |
(一)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在动态中生成 | 第21页 |
(二) 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生成 | 第21-23页 |
1. 优化教学内容,为生成做准备 | 第21-22页 |
2. 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生成 | 第22-23页 |
(三)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生成 | 第23-24页 |
(四) 对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在反思中生成 | 第24-26页 |
1. 对教学定位的反思 | 第24-25页 |
2.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 第25页 |
3.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 第25-26页 |
(五)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生成性教学 | 第26-29页 |
1.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探究中生成 | 第26页 |
2.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质疑中生成 | 第26-27页 |
3. 建立师生对话的教学形式,在互动中生成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附录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