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14页 |
1.2 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 | 第14-32页 |
1.2.1 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2.2 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形成机制和特征 | 第16-17页 |
1.2.3 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的模板类型 | 第17-27页 |
1.2.4 基于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的荧光探针 | 第27-32页 |
1.3 配体稳定的纳米银颗粒 | 第32-34页 |
1.3.1 纳米银颗粒的特征 | 第32-33页 |
1.3.2 基于纳米银颗粒的荧光探针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34-36页 |
第2章 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结构合成及荧光增强机制研究 | 第36-61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36-37页 |
2.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41-59页 |
2.5.1 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的形成模式 | 第41-43页 |
2.5.2 间隔区的长度对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2.5.3 DNA模板的二级结构对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合成的影响 | 第45-47页 |
2.5.4 间隔区组成对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光学性质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47-51页 |
2.5.5 发射团的选择对双发射团共生体合成的影响 | 第51-53页 |
2.5.6 N发射团对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的影响 | 第53-55页 |
2.5.7 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的荧光增强机制 | 第55-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3章 基于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结构的分子信标荧光探针设计 | 第61-86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酶催化信号放大诱导的纳米银团簇线性分子信标探针 | 第61-72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62页 |
3.2.2 实验依据及原理 | 第62-63页 |
3.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3.2.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3.2.5 小结 | 第71-72页 |
3.3 一种通用的基于纳米银团簇点亮的距离依赖型探针 | 第72-86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72-73页 |
3.3.2 实验依据及原理 | 第73-74页 |
3.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3.3.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3.3.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双纳米银团簇共生体与淬灭基团组装的荧光探针 | 第86-117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基于纳米银团簇和纳米金之间的表面增强能量转移的DNA无标记检测 | 第86-100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86页 |
4.2.2 实验依据及原理 | 第86-88页 |
4.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4.2.4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0页 |
4.2.5 小结 | 第100页 |
4.3 基于铜介导DNA稳定的纳米银团簇"on-off"开关的焦磷酸和碱性磷酸酶检测 | 第100-117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101页 |
4.3.2 实验依据及原理 | 第101-102页 |
4.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6页 |
4.3.5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5章 碳点稳定的纳米银颗粒的制备及葡萄糖检测探针 | 第117-133页 |
5.1 引言 | 第117-118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118页 |
5.3 实验原理 | 第118页 |
5.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8-120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2页 |
5.5.1 碳点稳定的纳米银颗粒的合成和H_2O_2蚀刻银颗粒的可行性 | 第120-123页 |
5.5.2 H_2O_2检测条件的优化和H_2O_2检测灵敏度 | 第123-126页 |
5.5.3 葡萄糖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126-129页 |
5.5.4 葡萄糖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129-131页 |
5.5.5 实样检测 | 第131-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5页 |
曾获荣誉 | 第155-156页 |
学术会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