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当代博览建筑设计嬗变 | 第9-10页 |
1.1.2 建筑形态消隐的时代发展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1.2.1 博览建筑 | 第11-12页 |
1.2.2 建筑形态 | 第12-13页 |
1.2.3 形态消隐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设计基本解析 | 第27-43页 |
2.1 建筑消隐设计解析 | 第27-32页 |
2.1.1 建筑消隐设计的起源 | 第27-28页 |
2.1.2 建筑消隐设计的内涵 | 第28-29页 |
2.1.3 建筑消隐设计的表现 | 第29-32页 |
2.2 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的特质 | 第32-40页 |
2.2.1 环境层面——由标志性转为共融性 | 第33-34页 |
2.2.2 功能层面——由纪念性转为体验性 | 第34-36页 |
2.2.3 审美层面——由宏大性转为平凡性 | 第36-40页 |
2.3 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的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2.3.1 以环境为中心体现筑景合一 | 第40-41页 |
2.3.2 以体验为中心弱化建筑形式 | 第41页 |
2.3.3 以人本为中心关注知觉感受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策略 | 第43-62页 |
3.1 化繁为简的形态整合 | 第43-49页 |
3.1.1 建筑形态与场地环境的巨构整合 | 第43-46页 |
3.1.2 建筑形态与空间场域的同构整合 | 第46-47页 |
3.1.3 建筑形态与地域文脉的关联整合 | 第47-49页 |
3.2 化重为轻的形态隐匿 | 第49-55页 |
3.2.1 分散化的建筑布局隐匿 | 第49-51页 |
3.2.2 轻薄化的建筑体量隐匿 | 第51-52页 |
3.2.3 自然化的建筑拟态隐匿 | 第52-55页 |
3.3 化显为藏的形态映射 | 第55-61页 |
3.3.1 建筑材质的肌理映射 | 第55-58页 |
3.3.2 建筑符号的隐喻映射 | 第58-60页 |
3.3.3 建筑表皮的镜面映射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当代博览建筑形态消隐设计手法 | 第62-79页 |
4.1 博览建筑体形的地景化消隐 | 第62-69页 |
4.1.1 建筑体形模拟地貌 | 第62-65页 |
4.1.2 建筑体形顺应地势 | 第65-68页 |
4.1.3 建筑体形重构地表 | 第68-69页 |
4.2 博览建筑界面的拓扑化消隐 | 第69-74页 |
4.2.1 连续延展的建筑界面折叠拓扑 | 第70-71页 |
4.2.2 模糊边界的建筑界面柔性拓扑 | 第71-72页 |
4.2.3 环境共融的建筑界面有机拓扑 | 第72-74页 |
4.3 博览建筑空间的情境化消隐 | 第74-78页 |
4.3.1 历时性情境空间的多元并置 | 第74-76页 |
4.3.2 共时性情境空间的异质交融 | 第76-77页 |
4.3.3 惯时性情境空间的叠合共生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