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静息态fMRI的有效连接可靠性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3-14页
1 引言第14-25页
    1.1 课题背景第14-15页
    1.2 功能磁共振成像概述第15-19页
        1.2.1 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5-17页
        1.2.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7-18页
        1.2.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处理方法第18-19页
    1.3 有效连接常用的分析方法第19-22页
        1.3.1 结构方程模型第19-20页
        1.3.2 格兰杰因果分析第20-21页
        1.3.3 动态因果模型第21-22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第22-25页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目的第22-23页
        1.4.2 全文结构安排第23-25页
2 有效连接的数学模型第25-43页
    2.1 有效连接第25-26页
    2.2 格兰杰因果分析第26-32页
        2.2.1 格兰杰因果分析原理第26-29页
        2.2.2 静息态fMRI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第29-32页
    2.3 动态因果模型第32-42页
        2.3.1 动态因果模型第32-35页
        2.3.2 DCM模型反演和模型选择第35-37页
        2.3.3 波谱动态因果模型第37-40页
        2.3.4 静息态f MRI的动态因果分析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静息态f MRI的格兰杰因果和动态因果模型可靠性分析第43-50页
    3.1 实验数据第43-45页
        3.1.1 真实静息态f MRI数据第43-44页
        3.1.2 数据对象第44-45页
        3.1.3 模拟静息态f MRI数据第45页
    3.2 静息态fMRI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第45页
    3.3 静息态fMRI的波谱动态因果模型改进和分析第45-46页
        3.3.1 静息态f MRI的动态因果模型改进第45-46页
        3.3.2 感兴趣的提取第46页
        3.3.3 静息态f MRI数据的波谱动态因果模型的分析第46页
    3.4 结果分析第46-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静息态f MRI时长对有效连接可靠性的影响第50-59页
    4.1 仿真实验设计第51-52页
    4.2 不同时长的静息态fMRI的DCM建立和估计第52-54页
    4.3 不同时长的静息态fMRI的GCA建立和估计第54-55页
    4.4 结果分析第55-57页
    4.5 讨论第57-58页
    4.6 本章总结第58-59页
5 真实静息态fMRI有效连接的时长研究第59-66页
    5.1 真实静息态fMRI数据第59-61页
        5.1.1 实验对象第59-60页
        5.1.2 数据采集第60页
        5.1.3 数据预处理第60-61页
    5.2 静息态fMRI的有效连接分析第61-63页
        5.2.1 静息态fMRI数据时长划分第61页
        5.2.2 ROI提取第61-62页
        5.2.3 静息态f MRI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第62页
        5.2.4 静息态f MRI的动态因果模型分析第62-63页
    5.3 统计分析第63页
    5.4 结果和讨论第63-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6-69页
    6.1 本文总结第66-67页
    6.2 工作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清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下一篇: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的临床流行病学评价及误诊、漏诊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