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及其储热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主要符号表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1.1 太阳能与我国能源形势第9-10页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第10-11页
        1.1.3 太阳能储热必要性第11-12页
    1.2 太阳能储热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储热技术的分类第12-14页
        1.2.2 配有储热装置的太阳能热电站的研究与发展第14-17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别墅建筑用电负荷模拟与计算第18-25页
    2.1 建筑冷热负荷模拟第18-22页
        2.1.1 建筑概况第18-19页
        2.1.2 建筑参数设置第19-21页
        2.1.3 建筑全年动态负荷模拟与分析第21-22页
    2.2 单体别墅用电负荷的确定第22-24页
        2.2.1 别墅设备负荷第22-23页
        2.2.2 空调负荷设备容量第23页
        2.2.3 建筑用电负荷校核第23-24页
    2.3 别墅群建筑用电负荷确定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太阳能热发电储热系统与设计计算第25-34页
    3.1 储热系统分类第25-26页
        3.1.1 单罐储热系统第25-26页
        3.1.2 双罐储热系统第26页
    3.2 储热介质选择第26-27页
    3.3 储热熔盐罐计算第27-30页
        3.3.1 储热容量第27-28页
        3.3.2 罐体壁厚计算第28-29页
        3.3.3 顶部和罐体的保温层第29-30页
    3.4 罐体底座计算第30-31页
        3.4.1 底部钢衬板第30页
        3.4.2 底部保温层第30-31页
    3.5 熔盐泵第31页
    3.6 油—盐换热器第31-32页
        3.6.1 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第31页
        3.6.2 设计原则第31页
        3.6.3 换热器材料的选择第31-32页
    3.7 储热系统模型建立第32页
        3.7.1 储热系统初始参数第32页
        3.7.2 储热罐尺寸计算第32页
    3.8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储热熔盐罐的数值模拟理论基础第34-45页
    4.1 储热罐体物理模型第34-35页
    4.2 储热熔盐罐传热分析第35-37页
        4.2.1 导热传热第35页
        4.2.2 对流传热第35-37页
        4.2.3 辐射传热第37页
    4.3 储热罐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第37-38页
        4.3.1 模型简化假设第38页
        4.3.2 储热罐传热微分方程第38页
    4.4 储热熔盐罐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法第38-40页
    4.5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及流程第40-44页
        4.5.1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第40页
        4.5.2 ANSYS热分析第40-41页
        4.5.3 储热罐瞬态热分析流程第41-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储热熔盐罐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45-64页
    5.1 热盐罐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5-51页
        5.1.1 保温厚度对热盐罐的影响分析第45-49页
        5.1.2 热盐罐熔盐温度分布规律第49-50页
        5.1.3 热盐罐熔盐液位对热损失的影响分析第50-51页
    5.2 冷盐罐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1-58页
        5.2.1 保温厚度对冷盐罐的影响分析第51-56页
        5.2.2 冷盐罐熔盐温度分布规律第56-57页
        5.2.3 冷盐罐熔盐液位对热损失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5.3 储热温度对热损失的影响第58页
    5.4 不同高径比对热损失的影响第58-59页
    5.5 外界环境对储热罐的影响第59-62页
        5.5.1 环境温度对储热罐热损失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5.5.2 风速对储热罐热损失的影响分析第61-62页
    5.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电流强度引导下连续腰丛阻滞对全髋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下一篇: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