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苦难叙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一、中国儿童文学中苦难叙事的概况 | 第12-17页 |
| (一)20 世纪儿童文学中苦难叙事的流变 | 第12-14页 |
| (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现状 | 第14-17页 |
| 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表现范式 | 第17-26页 |
| (一)儿童指向世界——对话受阻隔 | 第17-20页 |
| 1.被误解:失衡的人际心理 | 第17-18页 |
| 2.被忽视:隐性的虐待形式 | 第18-19页 |
| 3.被遗弃:无谓留守的“盲肠” | 第19-20页 |
| (二)世界指向儿童——无意识施重 | 第20-26页 |
| 1.天灾人祸与生命困境 | 第21-22页 |
| 2.家庭破碎与心灵创伤 | 第22-23页 |
| 3.身体残缺与精神孤独 | 第23-24页 |
| 4.应试竞争与非人压力 | 第24-26页 |
| 三、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美学指向 | 第26-37页 |
| (一)用诗意的气氛淡化苦难的悲情 | 第26-29页 |
| (二)苦难境遇中荡漾着“快乐”元素 | 第29-31页 |
| (三)跨时代背景下作家的苦难回忆重组 | 第31-33页 |
| (四)硬朗与细腻兼备的苦难叙事风格 | 第33-37页 |
| 1.冷静沉思的硬朗之风 | 第33-34页 |
| 2.孤独吟唱的细腻之风 | 第34-37页 |
| 四、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突围可能 | 第37-45页 |
| (一)“他者”助力引导儿童走出困境 | 第37-40页 |
| 1.周遭世界的有效介入 | 第37-38页 |
| 2.不可替代的父母之情 | 第38-40页 |
| (二)“自我”生命成长的突围 | 第40-41页 |
| 1.身处逆境的反抗本能 | 第40页 |
| 2.在突破的临界点徘徊 | 第40-41页 |
| (三)逃避与自杀:超越苦难的艰难 | 第41-43页 |
| 1.消极抵抗显露叙事的无力 | 第41-42页 |
| 2.悲剧效果唤起疗救的注意 | 第42-43页 |
| (四)能否突围隐含的叙事动因的思考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