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网格曲面数据处理技术 | 第18-22页 |
1.2.1 三维测量技术 | 第18-20页 |
1.2.2 离散数据处理技术 | 第20-22页 |
1.2.3 CAM与加工编程技术 | 第22页 |
1.3 网格曲面加工编程技术概述 | 第22-31页 |
1.3.1 轮廓排样技术 | 第22-26页 |
1.3.1.1 排样问题分类 | 第23-24页 |
1.3.1.2 二维排样数学模型 | 第24页 |
1.3.1.3 二维轮廓排样技术 | 第24-26页 |
1.3.2 加工区域边界轮廓提取技术 | 第26-28页 |
1.3.3 网格曲面分型线提取技术 | 第28-29页 |
1.3.4 网格曲面刀轨生成技术 | 第29-31页 |
1.3.4.1 刀轨拓扑及刀轨参数概述 | 第29-30页 |
1.3.4.2 网格曲面刀轨生成算法概述 | 第30-31页 |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基于骨架线端点定向的自由轮廓排样技术研究 | 第33-58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排样基础技术 | 第34-38页 |
2.2.1 排样轮廓预处理 | 第34页 |
2.2.2 轮廓重心计算 | 第34-36页 |
2.2.3 轮廓的平移和旋转 | 第36-37页 |
2.2.3.1 点平移操作 | 第36页 |
2.2.3.2 点旋转操作 | 第36-37页 |
2.2.4 轮廓重叠判别 | 第37-38页 |
2.3 基于骨架线端点定向的自由轮廓排样算法 | 第38-50页 |
2.3.1 基于BL和重心最低原则的坯料离散算法 | 第39-41页 |
2.3.2 基于骨架线端点定向的轮廓旋转算法 | 第41-43页 |
2.3.2.1 凸特征提取及骨架端点方向计算 | 第42-43页 |
2.3.2.2 基于骨架线端点定向的排样轮廓旋转算法 | 第43页 |
2.3.3 排样点的选择 | 第43-47页 |
2.3.3.1 可选择排样点 | 第44页 |
2.3.3.2 可选择排样点的计算 | 第44-45页 |
2.3.3.3 “即刻而止”搜索算法 | 第45-47页 |
2.3.4 轮廓靠接算法 | 第47-50页 |
2.3.4.1 角点放置策略 | 第47-48页 |
2.3.4.2 “类角点”靠接算法 | 第48-50页 |
2.4 排样实例 | 第50-56页 |
2.4.1 坯料离散和靠接算法测试 | 第51-55页 |
2.4.1.1 矩形母材排样测试 | 第51-52页 |
2.4.1.2 圆形母材排样测试 | 第52-53页 |
2.4.1.3 不规则多边形母材排样测试 | 第53-55页 |
2.4.2 基于骨架线端点定向旋转算法测试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基于形态学图像处理的加工区域提取技术 | 第58-78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 | 第59-63页 |
3.2.1 二值图像的逻辑运算 | 第59页 |
3.2.2 图像膨胀 | 第59-60页 |
3.2.3 图像腐蚀 | 第60-61页 |
3.2.4 Z-map二值图像构建 | 第61-63页 |
3.2.4.1 Z-map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3.2.4.2 Z-map二值图像的构建 | 第63页 |
3.3 Z-MAP图像边界像素提取 | 第63-67页 |
3.3.1 问题描述 | 第64页 |
3.3.2 Z-map图像膨胀 | 第64-65页 |
3.3.3 Z-map图像腐蚀 | 第65-66页 |
3.3.4 Z-map图像边界像素提取 | 第66-67页 |
3.4 边界像素FREEMAN编码 | 第67-69页 |
3.4.1 Freeman编码技术 | 第67-68页 |
3.4.2 Z-map图像边界像素编码 | 第68-69页 |
3.5 加工区域提取实例 | 第69-73页 |
3.5.1 单一加工区域提取实例 | 第69-71页 |
3.5.2 多加工区域提取实例 | 第71-73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73-76页 |
3.6.1 精度分析 | 第74页 |
3.6.2 光顺性分析 | 第74-7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基于启发式搜索策略的网格曲面分型线提取技术 | 第78-98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基于启发式搜索策略的网格曲面分型线提取基础技术 | 第79-85页 |
4.2.1 基于启发式搜索策略的网格曲面分型线提取流程 | 第79页 |
4.2.2 切片算法 | 第79-85页 |
4.2.2.1 平行切片法 | 第80-82页 |
4.2.2.2 旋转切片法 | 第82-85页 |
4.2.2.3 旋转切片算法实例 | 第85页 |
4.3 分型特征信息 | 第85-88页 |
4.3.1 高斯映射三角网格可见性分析 | 第86-87页 |
4.3.2 三角网格模型主曲率与主方向 | 第87-88页 |
4.4 基于分型特征信息启发搜索的分型线线提取算法 | 第88-97页 |
4.4.1 A*算法简介 | 第88-89页 |
4.4.2 分型线提取代价函数设计 | 第89-91页 |
4.4.2.1 代价子函数设计 | 第89-90页 |
4.4.2.2 子函数规范化 | 第90-91页 |
4.4.3 分型线启发式搜索算法 | 第91-93页 |
4.4.3.1 分型线路径节点数据结构 | 第91-92页 |
4.4.3.2 分型线启发式搜索算法流程 | 第92-93页 |
4.4.4 分型线启发式搜索提取实例及分析 | 第93-97页 |
4.4.4.1 不同类型模型测试 | 第93-95页 |
4.4.4.2 特征代价权因子对分型线提取的影响 | 第95-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加工起始位置可控调和映射空间刀轨生成技术 | 第98-119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算法流程与问题描述 | 第98-99页 |
5.3 基于降维方法的刀轨生成算法数学模型 | 第99-103页 |
5.3.1 网格曲面调和映射 | 第99-102页 |
5.3.1.1 边界点调和映射 | 第100页 |
5.3.1.2 内部点调和映射 | 第100-102页 |
5.3.2 调和映射逆映射 | 第102-103页 |
5.4 空间环刀轨生成算法 | 第103-108页 |
5.4.1 偏心参数环圆心更新算法 | 第103-104页 |
5.4.2 参数环刀位点计算 | 第104-105页 |
5.4.3 刀轨规划基本步骤 | 第105页 |
5.4.4 空间环刀轨生成实例 | 第105-107页 |
5.4.5 空间环刀轨数据分析 | 第107-108页 |
5.5 空间螺旋线刀轨生成算法 | 第108-116页 |
5.5.1 基于调和映射空间螺旋线刀轨生成算法流程 | 第109页 |
5.5.2 偏心参数环对角螺旋化 | 第109-111页 |
5.5.3 空间螺旋线生成实例 | 第111-112页 |
5.5.4 空间螺旋线刀轨数据分析 | 第112-116页 |
5.5.4.1 螺旋化残留高度误差分析 | 第113-115页 |
5.5.4.2 刀轨间距均匀性分析 | 第115-116页 |
5.6 加工实例 | 第116-11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9-120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