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需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一、选题立论依据第8-13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二、研究方案第13-17页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3页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3-16页
        (三)论文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村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理论第17-22页
    一、农村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第17-19页
        (一)农村金融的基本内涵第17页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第17-18页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第18-19页
    二、农村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理论第19-22页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19-20页
        (二)规模经济理论第20-21页
        (三)人力资本理论第21-22页
第三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第22-38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界定与经营特征第22-26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界定第22-23页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与经营特征第23-26页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分析第26-33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意愿强烈第26-27页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渠道较为单一第27-28页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用途集中第28-29页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周期符合农产品生长周期第29-30页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借款利率较高第30-32页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额度需求较大第32-33页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33-38页
        (一)指标选择第33页
        (二)实证方法与检验结果第33-38页
第四章 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分析—以四川省为例第38-44页
    一、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第38-39页
    二、四川省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第39-41页
        (一)信用贷款融资模式第40页
        (二)担保贷款融资模式第40-41页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融资模式第41页
        (四)抵(质)押融资模式第41页
    三、四川省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41-44页
        (一)金融机构未能准确识别服务群体第41-42页
        (二)金融机构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普遍惜贷第42页
        (三)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第42-43页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第43页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第43-44页
第五章 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判断第44-48页
    一、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应重点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44页
    二、长期经营性融资产品更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第44-45页
    三、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方式及合理调控贷款市场利率将显著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第45页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第45-46页
    五、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亟待破解金融供给相对单一与融资需求多元扩张的突出矛盾第46页
    六、提升金融供给效率必须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第46-48页
第六章 推进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建议第48-51页
    一、更大力度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第48页
    二、加快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第48-49页
    三、逐步落实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扶持政策和制定区间合理的贷款市场利率42四、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第49页
    四、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第49页
    五、有效强化农村金融需求的动态监测第49-50页
    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体系和风险管控机制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54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界润滑状态下面齿轮传动的失效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风险评估的接触网维修计划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