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第一节 海洋环境中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1 稀土元素 | 第15-18页 |
2 重金属 | 第18-24页 |
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 第24-26页 |
4 其他稀有元素 | 第26-27页 |
5 不同形态微量元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渤海湾的环境特征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5页 |
1 渤海湾的环境特征 | 第28-32页 |
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渤海湾沉积物的特征 | 第35-55页 |
第一节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5-42页 |
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35-37页 |
2 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37-42页 |
第二节 渤海湾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46页 |
1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42-45页 |
2 沉积物 ~(210)Pb定年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渤海湾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3页 |
第四节 渤海湾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分类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渤海湾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82页 |
第一节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72页 |
1 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 | 第55-62页 |
2 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 | 第62-66页 |
3 环境影响 | 第66-71页 |
4 对物源的指示作用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81页 |
1 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 | 第73-75页 |
2 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 | 第75-79页 |
3 稀土元素的埋葬通量与控制因素 | 第79-80页 |
4 对物源的指示作用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渤海湾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2-110页 |
第一节 渤海湾海水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2-92页 |
1 表层海水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2-83页 |
2 底层海水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84页 |
3 海水中重金属的控制因素 | 第84-91页 |
4 渤海湾海水中重金属的主成份分析 | 第91-92页 |
第二节 渤海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性 | 第92-98页 |
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92-93页 |
2 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93-95页 |
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不同形态 | 第95-98页 |
第三节 渤海湾重金属的演变特征 | 第98-102页 |
1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 | 第98-100页 |
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不同形态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渤海湾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评估 | 第102-109页 |
1 富集因子评价法 | 第103-106页 |
2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 第106-10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渤海湾沉积物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0-130页 |
第一节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 第110-117页 |
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总量 | 第110-112页 |
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不同形态 | 第112-117页 |
第二节 渤海湾沉积物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百年来的演变历史 | 第117-120页 |
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总量 | 第117-118页 |
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不同形态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 第120-128页 |
1 来源 | 第120-123页 |
2 环境变化 | 第123-12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渤海湾沉积物中其他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0-152页 |
第一节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的Nb、Ta、Zr、Hf | 第130-141页 |
1 Nb、Ta、Zr、Hf的总量 | 第130-131页 |
2 Nb、Ta、Zr、Hf的不同形态 | 第131-134页 |
3 Nb、Ta、Zr、Hf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134-141页 |
第二节 渤海湾沉积物中Nb、Ta、Zr、Hf百年来的演变历史 | 第141-151页 |
1 Nb、Ta、Zr、Hf的总量 | 第141-145页 |
2 Nb、Ta、Zr、Hf的不同形态 | 第145-148页 |
3 Nb、Ta、Zr、Hf的分馏 | 第148-15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52-157页 |
第一节 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展望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7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