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0页 | 
| 1.1 新农药分子的创制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 1.1.1 随机筛选 | 第16页 | 
| 1.1.2 仿生合成 | 第16页 | 
| 1.1.3 簇合效应 | 第16-17页 | 
| 1.1.4 类同合成 | 第17页 | 
| 1.1.5 组合化学 | 第17页 | 
| 1.1.6 生物合理设计 | 第17页 | 
| 1.2 类同合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 第17-23页 | 
| 1.2.1 类同合成的创制原理及策略 | 第17-18页 | 
| 1.2.2 类同合成在药物开发中取得的进展 | 第18-23页 | 
| 1.3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 1.3.1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1.3.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农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1.3.3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30-34页 | 
| 2.1 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 2.1.1 利用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 第30页 | 
| 2.1.2 通过改变亚结构和取代基获得结构新颖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 第30页 | 
| 2.2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 2.3 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 2.3.1 利用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 2.3.2 通过改变亚结构和取代基获得结构新颖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 第32页 | 
| 2.3.3 生物活性的评价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含菊酸部分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测定 | 第34-50页 |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4页 | 
| 3.1.1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3.1.2 实验试剂、药品 | 第34页 | 
| 3.2 含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菊酸部分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34-41页 | 
| 3.2.1 中间体的合成 | 第35-36页 | 
|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36-41页 | 
| 3.3 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41-46页 | 
| 3.3.1 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 3.3.2 杀菌活性的测定 | 第42-46页 | 
| 3.4 讨论 | 第46-50页 | 
| 3.4.1 结构鉴定 | 第46-49页 | 
| 3.4.2 生物活性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含苯并咪唑环的酯类、磺酸酯类、醚类化合物及活性测定 | 第50-67页 |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0页 | 
| 4.1.1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 4.1.2 实验原料及有特殊要求的试剂的制备 | 第50页 | 
| 4.2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57页 | 
| 4.2.1 中间体酰氯的合成 | 第50页 | 
| 4.2.2 含苯并咪唑环的酯类、磺酸酯类、醚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57页 | 
| 4.3 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57-64页 | 
| 4.3.1 杀菌活性的测定 | 第57-63页 | 
| 4.3.2 除草活性的测定 | 第63-64页 |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 4.4.1 结构鉴定 | 第64-66页 | 
| 4.4.2 生物活性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7-69页 |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 5.1.1 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设计合成的同时含有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酸部分和苯并咪唑环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 第67页 | 
| 5.1.2 利用变换亚结构和取代基设计合成结构新颖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 第67-68页 | 
| 5.2 创新之处 | 第68页 | 
| 5.3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