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振荡短节工作力学行为及失效分析 | 第19-29页 |
2.1 水力振荡器基本组成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2.2 振荡短节工作力学分析 | 第20-22页 |
2.2.1 振荡短节存储弹性能过程分析 | 第20-22页 |
2.2.2 振荡短节释放弹性能过程分析 | 第22页 |
2.3 振荡短节主要部件受力及结构分析 | 第22-26页 |
2.3.1 振荡短节碟形弹簧组合受力分析 | 第23-25页 |
2.3.2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2.4 振荡短节密封失效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影响振荡短节密封失效因素 | 第26-27页 |
2.4.2 振荡短节密封失效准则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结构仿真分析 | 第29-50页 |
3.1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力学参数确定 | 第29-30页 |
3.2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参数确定 | 第30-36页 |
3.2.1 A系列碟簧组合参数计算 | 第30-33页 |
3.2.2 B系列碟簧组合参数计算 | 第33-35页 |
3.2.3 C系列碟簧组合参数计算 | 第35页 |
3.2.4 复合碟簧组合参数计算 | 第35-36页 |
3.3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仿真分析 | 第36-48页 |
3.3.1 A系列碟簧组合仿真分析 | 第37-39页 |
3.3.2 B系列碟簧组合仿真分析 | 第39-42页 |
3.3.3 A系列单叠2对合与B系列3叠4对合组合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3.3.4 A系列单叠3对合与B系列3叠3对合组合仿真分析 | 第44-47页 |
3.3.5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性能测试试验 | 第50-64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50页 |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 第50-52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50-52页 |
4.2.2 试验原理 | 第52页 |
4.3 振荡短节碟簧组合性能测试试验 | 第52-62页 |
4.3.1 A系列碟簧组合试验 | 第52-57页 |
4.3.2 复合碟簧组合试验 | 第57-62页 |
4.4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性能仿真分析 | 第64-74页 |
5.1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几何参数及材料确定 | 第64-66页 |
5.1.1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几何结构参数确定 | 第64-65页 |
5.1.2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材料确定 | 第65-66页 |
5.2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5.2.1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基本假设 | 第66页 |
5.2.2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网格划分 | 第66-67页 |
5.2.3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67页 |
5.3 振荡短节密封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67-72页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点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