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牛樟芝简介 | 第17-18页 |
1.1.1 牛樟芝的发现 | 第17页 |
1.1.2 牛樟芝的形态特点 | 第17页 |
1.1.3 牛樟芝的命名 | 第17-18页 |
1.1.4 牛樟芝的分布 | 第18页 |
1.2 牛樟芝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18-20页 |
1.2.1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1.2.2 活性多糖 | 第19页 |
1.2.3 马来酸和琥珀酸衍生物 | 第19-20页 |
1.2.4 安卓奎诺尔及其衍生物 | 第20页 |
1.3 牛樟芝的药用价值 | 第20-22页 |
1.3.1 保护肝脏作用 | 第20页 |
1.3.2 抗肿瘤作用 | 第20-21页 |
1.3.3 抗氧化作用 | 第21页 |
1.3.4 抗炎症作用 | 第21-22页 |
1.3.5 抗疲劳作用 | 第22页 |
1.4 牛樟芝人工培养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1.4.1 牛樟芝固体培养特性研究 | 第22-23页 |
1.4.2 牛樟芝液体培养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1.4.3 牛樟芝段木栽培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1 牛樟芝固体培养特性 | 第25页 |
1.6.2 牛樟芝液体培养特性 | 第25-26页 |
1.6.3 牛樟芝子实体培养工艺研究 | 第26页 |
1.6.4 牛樟芝菌丝体三萜类成分产生规律研究 | 第26页 |
1.7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牛樟芝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 第27-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材料 | 第27页 |
2.1.1.1 菌种 | 第27页 |
2.1.1.2 试剂 | 第27页 |
2.1.1.3 培养基 | 第27页 |
2.1.2 方法 | 第27-29页 |
2.1.2.1 不同培养基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1.2.2 牛樟芝利用碳源实验 | 第28页 |
2.1.2.3 牛樟芝利用氮源实验 | 第28页 |
2.1.2.4 牛樟芝总三萜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2.1 牛樟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 第29-31页 |
2.2.2 碳源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氮源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4 不同碳源、氮源对牛樟芝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5 牛樟芝菌丝体中总三萜含量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牛樟芝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 第37-54页 |
3.1 牛樟芝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7-46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1.1.1 材料 | 第37页 |
3.1.1.1.1 菌种 | 第37页 |
3.1.1.1.2 试剂 | 第37页 |
3.1.1.1.3 培养基 | 第37页 |
3.1.1.2 方法 | 第37-39页 |
3.1.1.2.1 基础培养基的确定 | 第37-38页 |
3.1.1.2.2 液体种子制备 | 第38页 |
3.1.1.2.3 发酵培养 | 第38页 |
3.1.1.2.4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38页 |
3.1.1.2.5 牛樟芝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3.1.1.2.6 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9页 |
3.1.1.2.7 最佳初始pH的确定 | 第39页 |
3.1.1.2.8 最佳瓶装量的确定 | 第39页 |
3.1.1.2.9 最佳转速的确定 | 第39页 |
3.1.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1.2.1 不同培养基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2.2 培养时间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2.3 初始pH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2.4 瓶装量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5 转速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3 讨论 | 第45-46页 |
3.2 牛樟芝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6-54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2.1.1 材料 | 第46页 |
3.2.1.1.1 菌种 | 第46页 |
3.2.1.1.2 试剂 | 第46页 |
3.2.1.1.3 培养基 | 第46页 |
3.2.1.2 方法 | 第46-48页 |
3.2.1.2.1 液体种子制备 | 第46-47页 |
3.2.1.2.2 发酵培养 | 第47页 |
3.2.1.2.3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47页 |
3.2.1.2.4 牛樟芝液体发酵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3.2.1.2.5 牛樟芝利用碳源实验 | 第48页 |
3.2.1.2.6 牛樟芝利用氮源实验 | 第48页 |
3.2.1.2.7 牛樟芝利用生长因子实验 | 第48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2.2.1 碳源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2.2 氮源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2.3 生长因子对牛樟芝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4章 牛樟芝子实体培养工艺的研究 | 第54-59页 |
4.1 牛樟芝子实体实验室培养的研究 | 第54-56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1.1.1 材料 | 第54页 |
4.1.1.1.1 菌种 | 第54页 |
4.1.1.1.2 试剂 | 第54页 |
4.1.1.1.3 培养基 | 第54页 |
4.1.1.2 方法 | 第54-55页 |
4.1.1.2.1 菌种制备 | 第54页 |
4.1.1.2.1.1 固体菌种制备 | 第54页 |
4.1.1.2.1.2 液体菌种制备 | 第54-55页 |
4.1.1.2.2 栽培培养基制备 | 第55页 |
4.1.1.2.3 营养生长管理 | 第55页 |
4.1.1.2.4 生殖生长管理 | 第55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1.3 讨论 | 第56页 |
4.2 牛樟芝子实体培养的中试试验 | 第56-59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4.2.1.1 材料 | 第56页 |
4.2.1.1.1 菌种 | 第56页 |
4.2.1.1.2 试剂 | 第56页 |
4.2.1.1.3 培养基 | 第56页 |
4.2.1.2 方法 | 第56-57页 |
4.2.1.2.1 菌种制备 | 第56页 |
4.2.1.2.2 栽培培养基制备 | 第56-57页 |
4.2.1.2.3 营养生长管理 | 第57页 |
4.2.1.2.4 生殖生长管理 | 第57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4.2.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5章 牛樟芝菌丝体三萜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 | 第59-74页 |
5.1 固体培养牛樟芝菌丝体三萜类成分产生的研究 | 第60-68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5.1.1.1 材料 | 第60页 |
5.1.1.1.1 菌种 | 第60页 |
5.1.1.1.2 试剂 | 第60页 |
5.1.1.1.3 培养基 | 第60页 |
5.1.1.2 方法 | 第60-62页 |
5.1.1.2.1 培养方法 | 第60页 |
5.1.1.2.2 牛樟芝菌丝体中总三萜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第60-61页 |
5.1.1.2.3 牛樟芝三萜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5.1.2.1 牛樟芝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时期总三萜含量测定及变化趋势 | 第62-63页 |
5.1.2.2 牛樟芝在不同培养基上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3-67页 |
5.1.2.2.1 牛樟芝在不同培养基上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3-65页 |
5.1.2.2.2 牛樟芝在不同培养基上三萜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5-67页 |
5.1.3 讨论 | 第67-68页 |
5.2 不同中药提取物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产物形成的影响 | 第68-74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2.1.1 材料 | 第68页 |
5.2.1.1.1 菌种 | 第68页 |
5.2.1.1.2 试剂 | 第68页 |
5.2.1.1.3 培养基 | 第68页 |
5.2.1.1.4 中药材 | 第68页 |
5.2.1.2 方法 | 第68-70页 |
5.2.1.2.1 接种培养 | 第68页 |
5.2.1.2.1.1 菌种活化 | 第68页 |
5.2.1.2.1.2 液体种子制备 | 第68页 |
5.2.1.2.2 中药水提物制备 | 第68页 |
5.2.1.2.3 中药醇提物制备 | 第68-69页 |
5.2.1.2.4 液体发酵 | 第69页 |
5.2.1.2.5 生物量测定 | 第69页 |
5.2.1.2.6 总三萜含量测定 | 第69-70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5.2.2.1 不同浓度中药水提物对牛樟芝生物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2 不同浓度中药醇提物对牛樟芝生物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2.3 不同浓度中药水提物对牛樟芝菌丝体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5.2.2.4 不同浓度中药醇提物对牛樟芝菌丝体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3 讨论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7页 |
6.1 牛樟芝固体培养特性 | 第74页 |
6.2 牛樟芝液体培养特性 | 第74-75页 |
6.3 牛樟芝子实体生产工艺 | 第75页 |
6.4 固体培养牛樟芝三萜类成分产生规律 | 第75页 |
6.5 不同中药提取物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产物形成的影响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