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 1.2.1 氮氧化物(NO_x) | 第17-20页 |
| 1.2.2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 第20-23页 |
| 1.2.3 亚硝酸气(HONO) | 第23-27页 |
| 1.3 香港地区大气污染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1.5 创新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观测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30-41页 |
| 2.1 观测实验概述 | 第30-32页 |
| 2.1.1 东涌站点 | 第30-31页 |
| 2.1.2 香港理工大学站点 | 第31-32页 |
| 2.1.3 鹤咀观测站 | 第32页 |
| 2.2 仪器介绍 | 第32-38页 |
| 2.2.1 氮氧化物组分的测定 | 第32-34页 |
| 2.2.2 PAN的测量 | 第34-35页 |
| 2.2.3 HONO的测量 | 第35-36页 |
| 2.2.4 HNO_3与气溶胶NO_3~-的测定 | 第36-37页 |
| 2.2.5 其他相关污染物的测量 | 第37-38页 |
| 2.3 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 2.3.1 后推气流轨迹分析 | 第38-40页 |
| 2.3.2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钼炉法测量NO_2的评估 | 第41-48页 |
| 3.1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 3.3 气团老化以及组成成分对NO_2测量误差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4 NO_2~*的校正 | 第45-47页 |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香港地区的活性氮氧化物的污染特征 | 第48-60页 |
| 4.1 不同站点污染水平 | 第48-53页 |
| 4.1.1 理工站点 | 第48-49页 |
| 4.1.2 东涌站点 | 第49-51页 |
| 4.1.3 鹤咀站点 | 第51-53页 |
| 4.2 不同站点NO_y的化学组分 | 第53-56页 |
| 4.3 臭氧生成效率 | 第56-59页 |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香港地区城市和背景站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生成效率和区域传输 | 第60-70页 |
| 5.1 PAN的时间序列变化及统计值 | 第60-63页 |
| 5.1.1 理工大学站点 | 第60-61页 |
| 5.1.2 鹤咀站点 | 第61-63页 |
| 5.2 PAN日变化趋势 | 第63-65页 |
| 5.3 臭氧与PAN的生成效率的关系研究 | 第65-66页 |
| 5.4 区域传输对PAN的影响 | 第66-68页 |
| 5.5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香港地区HONO的季节变化,汽车排放、非均相形成过程以及对OH的贡献 | 第70-85页 |
| 6.1 HONO的季节变化 | 第70-71页 |
| 6.2 HONO日变化趋势 | 第71-73页 |
| 6.3 HONO的汽车排放 | 第73-78页 |
| 6.4 NO_2的非均相反应 | 第78-81页 |
| 6.5 HONO对于OH的贡献 | 第81-83页 |
| 6.6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5-88页 |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3页 |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3-105页 |
| 附件 | 第105-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