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聚丙烯阻燃处理的必要性及趋势 | 第14-15页 |
| ·聚合物材料的阻燃机理 | 第15-16页 |
| ·气相阻燃机理 | 第15页 |
| ·凝聚相阻燃机理 | 第15-16页 |
| ·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 第16页 |
| ·阻燃剂的分类 | 第16-19页 |
| ·溴系阻燃剂 | 第16页 |
| ·磷系阻燃剂 | 第16-17页 |
| ·氮系阻燃剂 | 第17页 |
| ·无机氢氧化物阻燃剂 | 第17-18页 |
| ·硅系阻燃剂 | 第18页 |
| ·膨胀型阻燃剂 | 第18-19页 |
| ·化学膨胀型阻燃的组成及阻燃机理 | 第19-20页 |
| ·聚磷酸铵热分解和阻燃反应机理 | 第20-23页 |
| ·APP的热分解机制 | 第20-21页 |
| ·聚磷酸铵膨胀阻燃体系阻燃反应机理 | 第21-23页 |
| ·聚磷酸铵膨胀阻燃体系的发展进展 | 第23-27页 |
| ·聚磷酸铵合成方面 | 第23页 |
| ·聚磷酸铵表面改性方面 | 第23-24页 |
| ·新型碳源方面 | 第24-25页 |
| ·聚磷酸铵阻燃体系的协同研究 | 第25-27页 |
| ·聚磷酸铵膨胀阻燃体系的展望 | 第27-28页 |
| ·本课题的目标 | 第28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APP/PER膨胀体系阻燃PP的研究 | 第30-41页 |
| ·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 | 第30-32页 |
| ·主要原料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31页 |
| ·PP/IFR配方 | 第31-32页 |
| ·PP/IFR的制备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 ·PP/IFR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 第32-33页 |
| ·PP/IFR复合材料的TG-DTG分析 | 第33-37页 |
| ·PP/IFR膨胀阻燃体系微观表面形态的观察 | 第37页 |
| ·PP/IFR阻燃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 ·PP/IFR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在聚丙烯中的阻燃性能 | 第41-52页 |
| ·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 | 第41-44页 |
| ·主要原料 | 第41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1-42页 |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42页 |
| ·微胶囊化APP的制备 | 第42-43页 |
| ·阻燃PP的制备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HSO-MFAPP的结构表征 | 第44-46页 |
| ·HSO-MFAPP水溶性分析 | 第46-47页 |
| ·PP/IFR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 第47页 |
| ·PP/HSO-MFAPP/PER复合材料的TG-DTG分析 | 第47-49页 |
| ·PP/HAO-MFAPP/PER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及表面形态观察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增容PP/IFR体系的研究 | 第52-60页 |
| ·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 | 第52-53页 |
| ·实验主要原料 | 第52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2-53页 |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 ·PP-G-MAH的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 ·PP-G-MAH的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 ·PP-G-MAH对复合材料体系微观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57-58页 |
| ·PP/IFR/PP-G-MAH复合材料体系的耐水性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