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住宅建筑负荷特性及供暖模式适宜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概述第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国内研究概述第11页
        1.2.4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1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4-15页
第2章 聚类分析理论第15-21页
    2.1 聚类算法基本定义第15-16页
    2.2 聚类算法相关理论第16-20页
        2.2.1 层次聚类算法理论第17-18页
        2.2.2 K-means聚类算法理论第18页
        2.2.3 FCM聚类算法理论第18-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分析第21-35页
    3.1 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第21页
    3.2 气候数据直接对比分析区划结果第21-30页
        3.2.1 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气候特征分析第21-27页
        3.2.2 夏热冬冷地区与相邻气候区气候特征对比分析第27-30页
    3.3 层次聚类与模糊C-均值聚类区划结果第30-32页
    3.4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结果第32页
    3.5 气候区划对围护结构设计的影响第32-33页
    3.6 气候区划与供暖模式的关系第33页
        3.6.1 夏热冬冷地区现存供暖模式的特点第33页
        3.6.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与供暖模式关系第33页
    3.7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供暖负荷特性分析第35-51页
    4.1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用能特点第35-36页
    4.2 模拟参数设置第36-40页
        4.2.1 建筑模型的确定第36-37页
        4.2.2 围护结构和内外扰参数设置第37-40页
    4.3 全室全时供暖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0-44页
        4.3.1 北部过渡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0-41页
        4.3.2 中部核心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1-43页
        4.3.3 南部过渡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3-44页
    4.4 分室分时供暖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4-49页
        4.4.1 北部过渡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4-46页
        4.4.2 中部核心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6-47页
        4.4.3 南部过渡区负荷特性模拟结果第47-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模式适宜性评价第51-75页
    5.1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1-54页
        5.1.1 评价因素的优度计算模型第52-53页
        5.1.2 权重的确定第53-54页
    5.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模式综合评价与分析第54-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9页
    6.1 研究结论第75-77页
    6.2 研究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牛轭湖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以长江荆江段牛轭湖群为例
下一篇: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与血压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