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简介 | 第11页 |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1.2 山丹(细叶百合)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简介 | 第16页 |
1.2.2 山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山丹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材料与采样地自然概况 | 第19-23页 |
2.1.1 材料与采集方法 | 第19-20页 |
2.1.2 延安地区山丹各居群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2.1.3 延安地区野生山丹生存环境调查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形态标记分析 | 第23页 |
(1)形态特征记录 | 第23页 |
(2)形态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页 |
(3)气候、地理因子对山丹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方法 | 第23页 |
(4)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 第23页 |
2.2.2 ISSR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1)主要试剂配方 | 第24-25页 |
(2)山丹DNA提取概述 | 第25页 |
(3)山丹DNA提取步骤 | 第25-26页 |
(4)山丹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26-27页 |
(5)反应产物的电泳及检测 | 第27-28页 |
(6)居群之间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28页 |
(7)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分析方法 | 第28页 |
(8)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方法 | 第28页 |
(9)气候、地理因子对山丹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3.1 野生山丹材料形态标记与环境调查结果 | 第29-35页 |
3.1.1 延安地区五个居群野生山丹材料形态表型概况 | 第29-31页 |
3.1.2 延安地区野生山丹生存环境调查结果 | 第31页 |
3.1.3 延安地区野生山丹形态多样性分析 | 第31-33页 |
3.1.4 气候、地理因子对山丹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1.5 基于形态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3.2 ISSR分子标记分析山丹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35-45页 |
3.2.1 ISSR-PCR条件优化结果 | 第35-38页 |
3.2.2 居群之间ISSR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38-41页 |
3.2.3 物种和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42页 |
3.2.4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 第42页 |
3.2.5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3.2.6 气候、地理因子对山丹的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5-49页 |
4.1 形态多样性分析及形态标记与气候、地理因子的相关性 | 第45页 |
4.2 延安地区野生山丹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 延安地区野生山丹遗传多样性 | 第46-47页 |
4.4 气候、地理因子对五个居群山丹的 ISSR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页 |
4.5 表型聚类与 ISSR 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