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融资融券业务的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2.1 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2 融资融券业务的基本流程 | 第17-18页 |
2.3 融资融券与普通证券交易的区别 | 第18-19页 |
2.4 融资融券交易规则 | 第19-21页 |
2.4.1 偿还融资债务和融券债务的方式 | 第20-21页 |
2.4.2 投资者从信用账户转出资产受到的限制 | 第21页 |
2.5 融资融券对相关方的影响 | 第21-25页 |
2.5.1 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21页 |
2.5.2 融资融券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 第21-22页 |
2.5.3 融资融券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2页 |
2.5.4 融资融券对风险控制指标的影响 | 第22-25页 |
3 国内外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 | 第25-33页 |
3.1 境外融资融券市场发展 | 第25-26页 |
3.1.1 美国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 | 第25页 |
3.1.2 日本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1.3 香港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 | 第26页 |
3.2 国内融资融券市场发展 | 第26-33页 |
4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45页 |
4.1 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4.2 X证券公司主要业务介绍 | 第34-35页 |
4.2.1 证券经纪业务 | 第34页 |
4.2.2 证券自营业务 | 第34-35页 |
4.2.3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 第35页 |
4.2.4 投资银行业务 | 第35页 |
4.3 融资融券业务 | 第35-41页 |
4.3.1 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 | 第35-36页 |
4.3.2 融资融券业务结构设置 | 第36-39页 |
4.3.3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4.3.4 风险损失承担措施 | 第40-41页 |
4.4 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及其遇到的主要问题 | 第41-45页 |
4.4.1 内部控制薄弱 | 第41-42页 |
4.4.2 资本规模相对较小 | 第42-43页 |
4.4.3 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第43页 |
4.4.4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第43-45页 |
5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环境分析 | 第45-53页 |
5.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45-47页 |
5.1.1 经济环境分析 | 第45-46页 |
5.1.2 政治环境分析 | 第46页 |
5.1.3 宏观环境总结 | 第46-47页 |
5.2 行业与行业竞争分析 | 第47-48页 |
5.3 内部环境分析 | 第48-53页 |
5.3.1 优势分析 | 第48-50页 |
5.3.2 劣势分析 | 第50页 |
5.3.3 机会分析 | 第50-51页 |
5.3.4 威胁分析 | 第51-53页 |
6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 第53-63页 |
6.1 X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 第53-54页 |
6.2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战略 | 第54-58页 |
6.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战略的顺序 | 第58-63页 |
6.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8-59页 |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融资融券战略选择 | 第59-63页 |
7 X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63-71页 |
7.1 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的优化 | 第63-64页 |
7.2 业务流程的优化 | 第64-67页 |
7.3 人力资源培训和完善融资融券监督约束机制 | 第67-68页 |
7.3.1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 第67-68页 |
7.3.2 完善融资融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68页 |
7.4 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68-71页 |
7.4.1 投资者教育形式 | 第68-69页 |
7.4.2 投资者教育流程 | 第69-70页 |
7.4.3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 第70页 |
7.4.4 投资者教育的留痕工作 | 第70-7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1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