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9页 |
1.1 镁及镁合金概述 | 第11-14页 |
1.1.1 镁及镁合金的特点 | 第11-13页 |
1.1.2 镁合金的分类 | 第13页 |
1.1.3 镁及镁合金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镁合金晶粒细化的意义 | 第14-17页 |
1.2.1 晶粒细化提高合金的铸造性能 | 第15页 |
1.2.2 晶粒细化提高合金的机械性能 | 第15-16页 |
1.2.3 晶粒细化提高合金的成形性 | 第16-17页 |
1.3 铸态合金晶粒细化理论依据及模型 | 第17-34页 |
1.3.1 晶粒细化的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1.3.2 镁合金晶粒细化机理模型 | 第30-34页 |
1.4 铸态镁合金晶粒细化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4.1 含Al镁合金晶粒细化 | 第34-36页 |
1.4.2 Zr细化不含Al镁合金系 | 第3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6-37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37-39页 |
2 SiC、SiO_2和Sn对Mg-Al基合金晶粒细化预测计算及实验方法 | 第39-59页 |
2.1 生长抑制因子、相图计算及晶体学关系预测 | 第39-52页 |
2.1.1 生长抑制因子(Q值)计算 | 第39-41页 |
2.1.2 相图计算 | 第41-45页 |
2.1.3 边-边匹配模型(E2EM)计算预测 | 第45-5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2-5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2.2.2 铸造过程和差热分析 | 第53-55页 |
2.2.3 光学微观组织观察和晶粒大小测定 | 第55页 |
2.2.4 X射线衍射X-ray分析 | 第55-56页 |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 | 第56页 |
2.2.6 透射电镜(TEM) 和聚焦离子束(FIB) | 第56-57页 |
2.2.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3 SiC对Mg-Al基合金的晶粒细化研究 | 第59-79页 |
3.1 引言 | 第59-61页 |
3.2 实验原料及工艺 | 第61-63页 |
3.2.1 合金的制备 | 第61-62页 |
3.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2-63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63-78页 |
3.3.1 试验结果 | 第63-67页 |
3.3.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7-72页 |
3.3.3 Mg_(17)Al_(12)与Mg_2Si者间的晶体学关系试验验证及分析 | 第72-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SiO_2对Mg-Al基合金的晶粒细化研究 | 第79-111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实验原料及工艺 | 第79-82页 |
4.2.1 合金的制备 | 第79-81页 |
4.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81-82页 |
4.3 铸态合金的金相组织及分析 | 第82-94页 |
4.3.1 改变冷却速度 | 第84-86页 |
4.3.2 改变加料顺序和保温时间 | 第86-90页 |
4.3.3 铸态的稳定试验条件 | 第90-94页 |
4.4 铸态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94-96页 |
4.5 挤压态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 | 第96-106页 |
4.5.1 挤压态合金的微观组织 | 第96-103页 |
4.5.2 挤压态Mg-Al-SiO_2合金的力学性能及机理分析 | 第103-106页 |
4.6 Mg2Si与Mg_(17)Al_(12)晶体学位相关系试验验证 | 第106-10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5 Sn对Mg-Al基合金第二相及晶粒细化的研究 | 第111-127页 |
5.1 前言 | 第111页 |
5.2 试验原料及工艺 | 第111-114页 |
5.2.1 合金的制备 | 第111-113页 |
5.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113-114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114-125页 |
5.3.1 铸态合金的金相组织结果 | 第114-117页 |
5.3.2 微观组织分析及讨论 | 第117-120页 |
5.3.3 凝固过程中的中间合金与第二项位相关系分析 | 第120-121页 |
5.3.4 Mg_2Sn与Mg_(17)Al_(12)间的OR关系试验验证 | 第121-12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7-129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附录 | 第14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