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对灸法的贡献探讨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千金要方》灸法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孙思邈灸疗学术思想形成背景 | 第10-14页 |
| 一、灸法的起源 | 第10页 |
| 二、春秋战国时期灸法的发展 | 第10页 |
| 三、东汉三国时期灸法的发展 | 第10-11页 |
|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的发展 | 第11页 |
| 五、唐代灸法的发展 | 第11页 |
| 六、宋代灸法的发展 | 第11-13页 |
| 七、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 | 第13页 |
| 八、新中国成立以后灸法的发展 | 第13页 |
| 九、灸法的前景与发展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千金要方》对灸法文献的贡献 | 第14-15页 |
| 一、《千金要方》书名 | 第14页 |
| 二、《千金要方》作者生平 | 第14页 |
| 三、《千金要方》版本源流考 | 第14-15页 |
| 四、孙思邈灸法学术思想 | 第15页 |
| 五、小结 | 第15页 |
| 第三节 《千金要方》对《外台秘要》灸法文献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第四节 唐代灸法发展的特点 | 第16-19页 |
| 一、出现了大量的灸法专门著作 | 第16-17页 |
| 二、第一次提出用灸法来防治传染病 | 第17页 |
| 三、施灸材料和方法的多样化 | 第17页 |
| 四、临床各科普遍使用灸法治病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千金要方》灸法特点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灸法防病 | 第19页 |
| 一、未病先防 | 第19页 |
| 二、已病防变 | 第19页 |
| 第二节 看脉用灸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针灸药并用 | 第20页 |
| 第四节 灸宜权变 | 第20-22页 |
| 第五节 急症用灸 | 第22-23页 |
| 第六节 热证用灸 | 第23-25页 |
| 第七节 灸法禁忌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第一节 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第二节 现代文献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对《千金要方》灸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 第一节 规范灸法治疗方面的贡献研究 | 第28页 |
| 第二节 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贡献研究 | 第28页 |
| 第三节 治疗外科疾病方面的贡献研究 | 第28页 |
| 第四节 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的贡献研究 | 第28-29页 |
| 第五节 养生保健方面的贡献研究 | 第29页 |
| 第六节 提出"艾有生熟"学术思想的贡献研究 | 第29-30页 |
| 第七节 提出"热证可灸"学术思想的贡献研究 | 第30页 |
| 第八节 小结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千金方》灸法适应证文献整理与分析 | 第31-36页 |
| 第一节 文献整理 | 第31-36页 |
| 一、来源 | 第31页 |
| 二、选择 | 第31页 |
| 三、规范化 | 第31页 |
| 四、建立word文档数据库 | 第31页 |
| 五、总频数文献整理 | 第31-32页 |
| 六、各科病证文献整理 | 第32-33页 |
| 七、虚实病证文献整理 | 第33-34页 |
| 八、寒热病证文献整理 | 第34-35页 |
| 九、小结及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六章 关于"热证用灸"的探讨 | 第36-38页 |
| 第一节 "热证用灸"所包含的文献 | 第36页 |
| 第二节 "热证用灸"的机理探讨 | 第36-38页 |
| 第七章 《千金方》生熟灸的探讨 | 第38-40页 |
| 第八章 结果与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