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0.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0.4.1 创新点 | 第15页 |
0.4.2 不足 | 第15-16页 |
1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1.2 科斯产权理论 | 第17页 |
1.2.1 科斯产权理论基本内容 | 第17页 |
1.2.2 科斯产权理论的不同表达 | 第17页 |
1.3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理论 | 第17-19页 |
2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演进及现状 | 第19-26页 |
2.1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主要历程 | 第19-21页 |
2.1.1 1978 年—1984 年期间的改革:放权让利 | 第19页 |
2.1.2 1984 年一1992年期间的改革:政企分开 | 第19-20页 |
2.1.3 1992 年-2002 年期间的改革:改革攻坚阶段 | 第20页 |
2.1.4 2002 年—2008 年期间的改革: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改革国有银行 | 第20-21页 |
2.1.5 2008 年以来的改革: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 第21页 |
2.2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历史背景 | 第21-23页 |
2.2.1 国有银行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第21-22页 |
2.2.2 经济中心转移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行 | 第22-23页 |
2.3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现状 | 第23-26页 |
2.3.1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国有银行产权改革 | 第23页 |
2.3.2 体制问题:产权关系分析 | 第23-24页 |
2.3.3 监管问题:失效与失控 | 第24-26页 |
3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成效的实证分析 | 第26-35页 |
3.1 基本过程和取得成效 | 第26-28页 |
3.1.1 基本过程 | 第26-27页 |
3.1.2 取得的成效 | 第27-28页 |
3.2 改革成效的实证分析 | 第28-35页 |
3.2.1 改革效果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 第28-29页 |
3.2.2 评估的对象 | 第29页 |
3.2.3 评估的主要内容 | 第29页 |
3.2.4 评估方法及结果 | 第29-33页 |
3.2.5 评估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 第33-35页 |
4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路径分析 | 第35-40页 |
4.1 路径选择 | 第35页 |
4.1.1 目标和方向选择 : 现代企业制度 | 第35页 |
4.1.2 理论支撑和路径:股份制 | 第35页 |
4.2 路径分析:经济效率分析 | 第35-40页 |
4.2.1 路径选择的基础 | 第35-37页 |
4.2.2 路径选择:经济效率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37页 |
4.2.3 路径选择:经济效率分析 | 第37-40页 |
5 推进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0-43页 |
5.1 在合适的时机开始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 | 第40页 |
5.2 运用外汇储备注资并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剥离处置不良资产 | 第40-41页 |
5.3 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1页 |
5.4 坚持循序渐进 | 第41页 |
5.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页 |
5.6 坚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