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抽放负压对自燃影响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2.1 采空区自燃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采空区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抽放条件下采空区遗煤自燃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3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 1.3.4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 第16-18页 |
| 第2章 采空区自燃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18-35页 |
| 2.1 采空区自燃理论分析 | 第18-22页 |
| 2.1.1 煤的氧化过程 | 第18-19页 |
| 2.1.2 遗煤的自燃条件和过程 | 第19-20页 |
| 2.1.3 自燃“三带”划分依据 | 第20-22页 |
| 2.1.4 遗煤自燃与抽放负压的耦合分析 | 第22页 |
| 2.2 自燃问题分析 | 第22-27页 |
| 2.2.1 多孔介质分析 | 第23-24页 |
| 2.2.2 采空区自燃参数分析 | 第24-27页 |
| 2.3 采空区自燃数学模型 | 第27-34页 |
| 2.3.1 流场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 2.3.2 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 2.3.3 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煤特征参数测定实验 | 第35-43页 |
| 3.1 煤样基础参数测定 | 第35-38页 |
| 3.1.1 工业分析 | 第35-36页 |
| 3.1.2 真密度测定 | 第36-37页 |
| 3.1.3 瓦斯吸附特性 | 第37-38页 |
| 3.2 综合热分析 | 第38-40页 |
| 3.3 渗透率测定 | 第40-4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现场束管监测实验 | 第43-50页 |
| 4.1 束管监测实验设计 | 第43-47页 |
| 4.1.1 工作面概况 | 第43-46页 |
| 4.1.2 束管监测系统及原理 | 第46-47页 |
| 4.1.3 束管监测实验设计 | 第47页 |
| 4.2 现场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采空区遗煤自燃数值模拟 | 第50-64页 |
| 5.1 COMSOL软件简介 | 第50页 |
| 5.2 采空区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0-54页 |
| 5.2.1 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第50-52页 |
| 5.2.3 数值模拟的关键参数 | 第52-53页 |
| 5.2.3 数值模拟的条件设定 | 第53-54页 |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 5.3.1 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5.3.2 氧浓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5.3.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综合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 6.1 束管实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6.2 不同负压条件下高温危险区域分析 | 第65-66页 |
| 6.3 自燃带随负压变化规律分析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学校导师简介 | 第75页 |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