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第10-14页
        1.1.1 黄土的成因第10-11页
        1.1.2 黄土的物源第11-12页
        1.1.3 黄土的堆积环境第12页
        1.1.4 黄土的气候意义第12-14页
        1.1.5 黄土的湿陷性研究第14页
    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及其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第14-15页
        1.2.2 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方法第16-19页
        1.3.1 选题依据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及目的第17-18页
        1.3.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9-25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第19-25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9-20页
        2.1.2 研究区地质地貌概况第20-22页
        2.1.3 研究区气候特征第22-23页
        2.1.4 研究区植被特征第23-24页
        2.1.5 研究区土壤特征第24-25页
第3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分布特征第25-30页
    3.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第25-27页
        3.1.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的划分方法第25页
        3.1.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水平分布特征第25-27页
    3.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垂直分布特征第27-30页
第4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对比分析第30-58页
    4.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粒度特征对比第30-38页
        4.1.1 粒度在黄土中的运用第30页
        4.1.2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第30-31页
        4.1.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粒度特征对比与分析第31-38页
            4.1.3.1 粒度组成特征第31-35页
            4.1.3.2 粒度参数特征第35-37页
            4.1.3.3 粒度三角图第37-38页
    4.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第38-48页
        4.2.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第38-39页
        4.2.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第39-48页
            4.2.2.1 常量元素(氧化物)特征第39-44页
            4.2.2.2 微量元素特征第44-47页
            4.2.2.3 稀土元素特征第47-48页
    4.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矿物成分特征第48-50页
        4.3.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第48页
        4.3.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矿物成分对比分析第48-50页
    4.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第50-52页
        4.4.1 材料与方法第50页
        4.4.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对比分析第50-52页
    4.5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湿陷性特征第52-53页
        4.5.1 湿陷性黄土的判定第52页
        4.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湿陷性特征第52-53页
    4.6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色度特征第53-58页
        4.6.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4.6.2 金沙江黄土状物质色度特征对比分析第54-58页
第5章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形成年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第58-66页
    5.1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成因第58-62页
        5.1.1 黄土状物质的搬运动力第58-59页
        5.1.2 黄土状物质的物源第59-61页
        5.1.3 黄土状物质的成因第61-62页
    5.2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第62-64页
        5.2.1 黄土状物质测年剖面的选取第62页
        5.2.2 测年方法的选择第62-63页
        5.2.3 样品采集和测量第63页
        5.2.4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形成年代第63-64页
    5.3 金沙江河谷黄土状物质的环境指示意义第64-6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6.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接纳与融入:锡林浩特市蒙古族牧民城镇化调查--以牧民欣苑小区为例
下一篇:中国与俄罗斯服务贸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