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中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9页 |
1.2 前人研究进展评述 | 第9-11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11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0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3-18页 |
2.1.1 三叠系 | 第15页 |
2.1.2 侏罗系 | 第15页 |
2.1.3 白垩系 | 第15-18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 第18-20页 |
2.2.1 中晚元古代 | 第18页 |
2.2.2 早古生代 | 第18-19页 |
2.2.3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 第19页 |
2.2.4 晚三叠世-新生代 | 第19-20页 |
第3章 构造应力场方向及大小的确定 | 第20-31页 |
3.1 构造应力来源 | 第20页 |
3.2 构造应力方向的确定 | 第20-26页 |
3.2.1 节理与主应力方向 | 第20-22页 |
3.2.2 断层和主应力方向 | 第22-23页 |
3.2.3 韧性剪切带与主应力方向 | 第23-24页 |
3.2.4 褶皱、小构造、显微构造与主应力方向 | 第24-26页 |
3.3 构造应力大小的确定 | 第26-28页 |
3.3.1 岩石力学试验资料推断法 | 第26-27页 |
3.3.2 数学解析估算法 | 第27页 |
3.3.3 显微构造估算法 | 第27页 |
3.3.4 超显微构造估算法 | 第27-28页 |
3.4 构造应力场分期 | 第28-29页 |
3.5 构造应力场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第4章 武陵山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演化 | 第31-42页 |
4.1 野外实测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 第31-34页 |
4.2 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34-40页 |
4.2.1 晚燕山期-早喜山期应力场特征 | 第34-36页 |
4.2.2 燕山早期应力场特征 | 第36-38页 |
4.2.3 印支期应力场特征 | 第38-40页 |
4.3 武陵山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分析 | 第40-42页 |
4.3.1 印支期 | 第40-41页 |
4.3.2 燕山早期 | 第41页 |
4.3.3 晚燕山期-早喜山期 | 第41-42页 |
第5章 武陵山区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2-49页 |
5.1 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 第42页 |
5.2 地质模型的确定 | 第42-44页 |
5.3 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44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