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 第11-24页 |
| 一、GERD与IBS重叠症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1. GERD与IBS重叠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 第11-12页 |
| 2. GERD与IBS重叠症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第12-16页 |
| 3. GERD与IBS重叠症的诊断 | 第16-18页 |
| 4. GERD与IBS重叠症的治疗 | 第18-19页 |
| 二、GERD与IBS重叠症的中医认识 | 第19-24页 |
| 1. 对GERD、IBS病名的认识 | 第19-20页 |
| 2. 对GERD、IBS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2页 |
| 3. 对GERD、IBS治疗方法的探讨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3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5. 终止标准 | 第26页 |
| 6. 对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1. 病例分组 | 第26页 |
| 2. 治疗方案 | 第26-27页 |
| 3. 观察项目 | 第27页 |
| 4. 疗效观察及评定 | 第27-28页 |
| 5. 数据与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28-33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9-30页 |
| 2. 疗效评价 | 第30-33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3-37页 |
| 一、研究结果分析及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页 |
| 2.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 第33-34页 |
| 二、清热降逆通腑法介绍 | 第34-35页 |
| 1. 清热降逆通腑法立法依据 | 第34页 |
| 2. 方药组成及方解 | 第34-35页 |
| 三、导师治疗GERD及IBS临床经验采撷 | 第35-37页 |
| 1. 石膏并非大寒之品 | 第35页 |
| 2. 通便不宜过多选用峻下药 | 第35-36页 |
| 3. 食管外症状的关注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6页 |
| 附录 | 第46-50页 |
| 附录一:受试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46-47页 |
| 附录二:入组病例患者基本信息 | 第47页 |
| 附录三: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Q量表) | 第47-48页 |
| 附录四:电子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洛杉矶分型) | 第48页 |
| 附录五:GERD与IBS重叠症胃热气逆肠结证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48-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