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公园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公园入口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山地公园入口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山地公园入口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 调研对象与实践来源 | 第18-19页 |
1.4.1 调研对象 | 第18页 |
1.4.2 实践来源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19页 |
1.5.3 案例分析与印证法 | 第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山地城市公园入口相关概念概述及构成 | 第21-31页 |
2.1 山地城市公园入口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2.1.1 山地城市 | 第21页 |
2.1.2 城市公园 | 第21-22页 |
2.1.3 山地公园 | 第22-24页 |
2.1.4 公园入口 | 第24-25页 |
2.2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构成要素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2.3 影响山地城市公园入口空间品质的主要要素 | 第27-30页 |
2.3.1 大门形态 | 第27页 |
2.3.2 地面铺装 | 第27-28页 |
2.3.3 附属设施 | 第28页 |
2.3.4 植被绿化 | 第28页 |
2.3.5 夜景照明 | 第28-29页 |
2.3.6 地形形态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山地公园入口的现状分析 | 第31-71页 |
3.1 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入口景观实地调研 | 第31-51页 |
3.1.1 调研对象选择 | 第32-33页 |
3.1.2 调研步骤 | 第33-37页 |
3.1.3 调研统计 | 第37-48页 |
3.1.4 调研景观评价 | 第48-51页 |
3.2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空间形态分析 | 第51-60页 |
3.2.1 空间形态 | 第51-54页 |
3.2.2 地形地貌 | 第54-55页 |
3.2.3 动静分区 | 第55页 |
3.2.4 感知体验 | 第55-56页 |
3.2.5 周边边界 | 第56-60页 |
3.3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特征分析 | 第60-66页 |
3.3.1 景观组成模式 | 第60-61页 |
3.3.2 植被构成结构 | 第61-62页 |
3.3.3 交通流线组织 | 第62-64页 |
3.3.4 标识题刻 | 第64页 |
3.3.5 景观美学 | 第64-66页 |
3.3.6 行为模式 | 第66页 |
3.4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特征总结 | 第66-68页 |
3.4.1 选址 | 第66-67页 |
3.4.2 公园边界 | 第67-68页 |
3.4.3 高差处理 | 第68页 |
3.5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问题总结 | 第68-70页 |
3.5.1 空间构成模式 | 第68-69页 |
3.5.2 视觉审美特征 | 第69页 |
3.5.3 可达性 | 第69页 |
3.5.4 植物设计 | 第69页 |
3.5.5 功能分区 | 第69-70页 |
3.5.6 细部设计 | 第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71-77页 |
4.1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设计原则 | 第71-72页 |
4.1.1 导向性原则 | 第71页 |
4.1.2 生态优先原则 | 第71-72页 |
4.1.3 功能优先原则 | 第72页 |
4.1.4 安全原则 | 第72页 |
4.1.5 历史保护与地域文化原则 | 第72页 |
4.2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设计的方法 | 第72-76页 |
4.2.1 入口形态设计 | 第72-74页 |
4.2.2 多维度美感知 | 第74页 |
4.2.3 合理组织功能 | 第74-75页 |
4.2.4 景观要素处理 | 第75-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山地公园入口景观设计案例解析 | 第77-91页 |
5.1 宣汉中央公园入口景观设计案例简介 | 第77页 |
5.2 概况与范围 | 第77-78页 |
5.2.1 范围与概况 | 第77页 |
5.2.2 区位条件 | 第77-78页 |
5.2.3 城市格局 | 第78页 |
5.3 现状问题及分析 | 第78-80页 |
5.3.1 周边用地分析 | 第78页 |
5.3.2 周边交通分析 | 第78页 |
5.3.3 周边建设分析 | 第78-79页 |
5.3.4 服务人群分析 | 第79页 |
5.3.5 综合现状分析 | 第79页 |
5.3.6 地形地貌分析 | 第79页 |
5.3.7 水文分析 | 第79页 |
5.3.8 现状植被分析 | 第79-80页 |
5.3.9 现状道路分析 | 第80页 |
5.3.10 现状建筑与设施分析 | 第80页 |
5.3.11 景观资源评价 | 第80页 |
5.4 宣汉县中央公园入口的空间形态 | 第80-83页 |
5.4.1 北部1号入口空间 | 第81页 |
5.4.2 西部2号入口空间 | 第81-82页 |
5.4.3 3 号中央公园入口空间 | 第82页 |
5.4.4 半岛4号入口空间 | 第82-83页 |
5.4.5 东部5号入口空间 | 第83页 |
5.5 宣汉县中央公园入口的视线分析 | 第83-86页 |
5.5.1 一号场地剖面 | 第84页 |
5.5.2 二号场地剖面 | 第84-85页 |
5.5.3 三号场地剖面 | 第85页 |
5.5.4 四号场地剖面 | 第85-86页 |
5.6 宣汉县中央公园入口的流线分析 | 第86-87页 |
5.7 宣汉县中央公园入口的景观效果 | 第87-90页 |
5.7.1 北部1号入口景观效果 | 第87-88页 |
5.7.2 西边2号入口景观效果 | 第88页 |
5.7.3 中央公园主入口景观效果 | 第88-89页 |
5.7.4 半岛4号入口景观效果 | 第89页 |
5.7.5 5 号滨河入口景观效果 | 第89-9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结语与反思 | 第91-9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1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5页 |
A. 调研公园分布图与地形剖面图 | 第95-105页 |
B.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
C.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05页 |
D.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