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辽南乡村住宅空间形态的节能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农村住宅居住和建设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农村住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实态调查法 | 第15页 |
1.4.2 文献法 | 第15页 |
1.4.3 分析与综合 | 第15页 |
1.4.4 计算机模拟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乡村住宅空间形态与节能 | 第18-38页 |
2.1 住宅空间形态节能概述 | 第18-25页 |
2.1.1 乡村住宅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2.1.2 乡村住宅的节能 | 第19-25页 |
2.2 住宅空间形态与节能的关系 | 第25-31页 |
2.2.1 乡村住宅空间形态与节能的关系 | 第25-26页 |
2.2.2 案例分析 | 第26-31页 |
2.3 住宅舒适性与节能 | 第31-36页 |
2.3.1 住宅舒适性包含内容 | 第31页 |
2.3.2 住宅舒适性与节能的关系 | 第31-33页 |
2.3.3 辽南地区气候与热舒适性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辽南地区乡村住宅实态调研 | 第38-50页 |
3.1 调研对象及方法概述 | 第38-39页 |
3.1.1 调研对象 | 第38页 |
3.1.2 调研方法 | 第38-39页 |
3.2 基本信息与数据统计 | 第39-46页 |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 第39-41页 |
3.2.2 面积统计 | 第41-44页 |
3.2.3 调研对象测绘图 | 第44-46页 |
3.3 居住空间概况 | 第46-48页 |
3.3.1 村落 | 第46页 |
3.3.2 宅院 | 第46-47页 |
3.3.3 房间布局 | 第47页 |
3.3.4 维护结构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空间形态类型与用能现状 | 第50-60页 |
4.1 空间形态 | 第50-57页 |
4.1.1 辽南地区乡村住宅空间形态类型 | 第51-55页 |
4.1.2 辽南地区乡村住宅空间形态特征 | 第55-57页 |
4.2 能源利用现状 | 第57-59页 |
4.2.1 炊事用能 | 第57页 |
4.2.2 采暖用能 | 第57-58页 |
4.2.3 其他用能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基于住宅空间形态的节能方法 | 第60-85页 |
5.1 住宅外部空间形态与节能 | 第62-68页 |
5.1.1 住宅周边植被对节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5.1.2 避免“霜洞”效应 | 第64-65页 |
5.1.3 农宅山墙的保温与隔热 | 第65-66页 |
5.1.4 住宅外部附加房间的节能作用 | 第66-68页 |
5.2 住宅内部空间形态与节能 | 第68-76页 |
5.2.1 住宅平面布局与节能效果 | 第68-73页 |
5.2.2 住宅入口空间与节能效果 | 第73-74页 |
5.2.3 住宅灶炕空间与节能效果 | 第74-76页 |
5.3 住宅边界空间形态与节能 | 第76-84页 |
5.3.1 不同平面形式对住宅能耗的影响 | 第76-81页 |
5.3.2 不同屋顶形式对住宅能耗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3 不同接地形式对住宅能耗的影响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A 调研案例图纸资料 | 第90-120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及整理 | 第120-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