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 1.2.1 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数值计算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 1.4 课题拟采取的实施方案 | 第14页 |
| 1.5 FLAC-3D简介 | 第14-15页 |
| 1.6 ANSYS简介 | 第15-17页 |
| 1.6.1 网格划分 | 第16页 |
| 1.6.2 DXF-TO-ANSYS以及ANSYS-TO-FLAC3D操作简介 | 第16-17页 |
| 2 有中导洞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分析 | 第17-34页 |
| 2.1 栎斜隧道工程概况 | 第17页 |
| 2.2 中导洞法施工过程模拟 | 第17-19页 |
| 2.2.1 连拱隧道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 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9-25页 |
| 2.3.1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19-22页 |
| 2.3.2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22-25页 |
| 2.4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 第25-29页 |
| 2.4.1 拱顶沉降 | 第25-26页 |
| 2.4.2 洞边水平收敛 | 第26-27页 |
| 2.4.3 仰拱及中拱顶最终收敛值 | 第27-29页 |
| 2.5 特殊点应力变化规律 | 第29-31页 |
| 2.6 现场量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对比 | 第31-34页 |
| 3 两种无中导洞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34-54页 |
| 3.1 两种无中导洞的施工过程模拟 | 第34-35页 |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48页 |
| 3.2.1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35-40页 |
| 3.2.2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40-48页 |
| 3.3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 第48-53页 |
| 3.3.1 围岩拱顶沉降 | 第48-51页 |
| 3.3.2 围岩拱腰收敛及中隔墙顶沉降 | 第51-5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无中导洞连拱隧道CRD法施工顺序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73页 |
| 4.1 开挖过程的模拟计算 | 第54页 |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4页 |
| 4.2.1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54-58页 |
| 4.2.2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8-64页 |
| 4.3 连拱隧道特殊点位的监测记录与统计 | 第64-67页 |
| 4.3.1 数值模拟结论 | 第66-67页 |
| 4.4 两种CRD法特殊点位移和应力的对比分析 | 第67-72页 |
| 4.4.1 特殊点位移对比分析 | 第67-72页 |
| 4.4.2 特殊点最大纵横向应力对比分析 | 第7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 | 第73-80页 |
| 5.1 连拱隧道常见的衬砌断面形式 | 第73页 |
| 5.2 开挖过程的施工步骤 | 第73-74页 |
| 5.3 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 第74-79页 |
| 5.3.1 监测点布置情况 | 第74-75页 |
| 5.3.2 隧道衬砌应力、位移分析 | 第75-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80-82页 |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和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