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生态伦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 第19-29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原因 | 第19-21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2.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缘由 | 第20-21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1-25页 |
2.2.1 传承伊壁鸠鲁唯物主义 | 第21-22页 |
2.2.2 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 | 第22-23页 |
2.2.3 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 第23-25页 |
2.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25-29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 | 第25-26页 |
2.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 第26-27页 |
2.3.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成熟 | 第27-29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39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考 | 第29-33页 |
3.1.1 承认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伦理定位 | 第29-30页 |
3.1.2 尊重自然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态度 | 第30-31页 |
3.1.3 警惕自然报复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31-33页 |
3.2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伦理思考 | 第33-35页 |
3.2.1 资本逻辑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 第33-34页 |
3.2.2 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 | 第34页 |
3.2.3 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实现应有的生态及人文关怀 | 第34-35页 |
3.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 | 第35-39页 |
3.3.1 基本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36页 |
3.3.2 终极目标: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 第36-39页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第39-48页 |
4.1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探索 | 第39-42页 |
4.1.1 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 第39-40页 |
4.1.2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第40-42页 |
4.2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 第42-45页 |
4.2.1 重视生态环境的道德启迪功能 | 第42-43页 |
4.2.2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 第43-45页 |
4.3“十八大”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化 | 第45-48页 |
4.3.1 尊重生态系统自我演化规律 | 第45-46页 |
4.3.2 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伦理意识 | 第46-48页 |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现实观照 | 第48-57页 |
5.1 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绿色发展的思想资源 | 第48-51页 |
5.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 第48-49页 |
5.1.2 绿色发展的价值选择 | 第49-51页 |
5.2 建设美丽中国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 第51-54页 |
5.2.1 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指导 | 第51-53页 |
5.2.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 第53-54页 |
5.3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 第54-57页 |
5.3.1 实现绿水青山生态梦的内在要求 | 第54-55页 |
5.3.2 实现人民幸福梦的必要前提 | 第55-56页 |
5.3.3 实现国家富强梦的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