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驰名商标反淡化概述 | 第9-19页 |
2.1 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及分类 | 第9-12页 |
2.1.1 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及表现 | 第9-10页 |
2.1.2 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 | 第10-12页 |
2.2 驰名商标反淡化必要性分析 | 第12-15页 |
2.2.1 经济利益分析 | 第12-13页 |
2.2.2 法律意义分析 | 第13-15页 |
2.3 国内外商标反淡化发展概述 | 第15-19页 |
2.3.1 商标反淡化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16页 |
2.3.2 商标反淡化在美国的发展 | 第16-19页 |
第3章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3.1 驰名商标概述 | 第19-23页 |
3.1.1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19页 |
3.1.2 驰名商标的认定原则 | 第19-21页 |
3.1.3 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 第21-23页 |
3.2 驰名商标与商誉 | 第23-24页 |
3.2.1 商誉的概念 | 第23页 |
3.2.2 商誉的形成 | 第23页 |
3.2.3 商誉的法律特性 | 第23-24页 |
3.2.4 商誉和商标的关系 | 第24页 |
3.3 商标显著性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3.3.1 显著性的特征 | 第25页 |
3.3.2 显著性的分类 | 第25-26页 |
3.3.3 禁止联想理论的理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规制建议 | 第28-33页 |
4.1 构建商标淡化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4.2 完善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反淡化的措施 | 第29-31页 |
4.2.1 网络环境下商标淡化的现状 | 第29-30页 |
4.2.2 我国处理网络上的商标淡化的对策和建议 | 第30-31页 |
4.3 适用商标淡化理论完善立法和司法的思考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8页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