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地铁站点与上盖商业综合体的驳接空间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理论基础第15-20页
        1.4.1 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TOD)理论第15-16页
        1.4.2 城市立体化发展第16-18页
        1.4.3 城市触媒第18-19页
        1.4.4 环境心理学第19-20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6页
        1.5.1 商业综合体概念第20-21页
        1.5.2 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第21-22页
        1.5.3 轨道交通与地铁交通的概念及特点第22-25页
        1.5.4 “驳接空间”的概念第25-26页
    1.6 论文框架第26-27页
第二章 既往研究和发展概况第27-40页
    2.1 驳接空间研究现状第27-38页
        2.1.1 我国商业模式的发展分析第27-28页
        2.1.2 理论研究现状第28-32页
        2.1.3 国内外实例研究第32-38页
    2.2 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第38-39页
        2.2.1 交通流线方面第38页
        2.2.2 空间可达性方面第38页
        2.2.3 功能和形式方面第38-39页
        2.2.4 精神需求方面第39页
    2.3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驳接空间的涵构第40-65页
    3.1 驳接空间的属性第40-42页
        3.1.1 开放性第40页
        3.1.2 封闭性第40-41页
        3.1.3 流动性第41-42页
        3.1.4 依附性第42页
    3.2 驳接空间的功能第42-46页
        3.2.1 交通整合功能第42-43页
        3.2.2 城市步行功能第43-44页
        3.2.3 关联功能第44-45页
        3.2.4 拓展功能第45-46页
    3.3 驳接空间的分类第46-63页
        3.3.1 按层面进行分类第46-47页
        3.3.2 按附加功能进行分类第47-48页
        3.3.3 按平面形状进行分类第48-50页
        3.3.4 按接口数量进行分类第50-53页
        3.3.5 驳接空间的连接形式分类第53-63页
    3.4 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案例研究第65-92页
    4.1 调研情况概述第65-70页
        4.1.1 调研地区地铁情况第65-66页
        4.1.2 调研案例的上盖商业综合体情况第66-69页
        4.1.3 案例选择依据第69-70页
    4.2 上海日月光中心第70-73页
        4.2.1 项目概况第70页
        4.2.2 驳接空间特点分析第70-72页
        4.2.3 小结第72-73页
    4.3 深圳益田假日广场第73-82页
        4.3.2 项目概况第73-75页
        4.3.3 驳接空间特点分析第75-81页
        4.3.4 小结第81-82页
    4.4 上海百联又一城第82-88页
        4.4.1 项目概况第82-84页
        4.4.2 驳接空间特点分析第84-87页
        4.4.3 小结第87-88页
    4.5 广州正佳广场第88-91页
        4.5.1 项目概况第88-89页
        4.5.2 驳接空间特点分析第89-91页
        4.5.3 小结第91页
    4.6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驳接空间的设计策略第92-118页
    5.1 空间组合与交通流线设计策略第92-106页
        5.1.1 平面组合与流线设计第92-100页
        5.1.2 竖向组合与流线设计第100-105页
        5.1.3 小结第105-106页
    5.2 功能拓展设计策略第106-112页
        5.2.1 商业功能的配置第106-111页
        5.2.2 其他功能的拓展第111页
        5.2.3 小结第111-112页
    5.3 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第112-116页
        5.3.1 加强开敞性与流动性第112-113页
        5.3.2 加强空间节点的处理第113-114页
        5.3.3 室内空间室外化第114-115页
        5.3.4 改善界面效果第115-116页
    5.4 小结第116-118页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恩格斯晚年自然观研究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