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第9页 |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 1.4 研究的结构与框架 | 第10-11页 |
|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11-24页 |
| 2.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研究的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2.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 第11-12页 |
| 2.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概述 | 第12-13页 |
| 2.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研究的理论借鉴 | 第13-15页 |
| 2.2.1 储蓄-投资转化理论 | 第13-14页 |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4页 |
| 2.2.3 风险控制理论 | 第14-15页 |
| 2.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 2.3.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5页 |
| 2.3.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 2.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 2.4.1 资金流向原理 | 第16-17页 |
| 2.4.2 风险评级原理 | 第17-18页 |
| 2.4.3 预期收益计算 | 第18-19页 |
| 2.5 理财产品的流程简述 | 第19-24页 |
| 2.5.1 理财产品开发 | 第19-20页 |
| 2.5.2 理财产品销售 | 第20-23页 |
| 2.5.3 理财产品售后管理 | 第23-24页 |
| 3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状况及风险问题分析 | 第24-37页 |
| 3.1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状况分析 | 第24-34页 |
| 3.1.1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过程 | 第24-26页 |
| 3.1.2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6-34页 |
| 3.2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问题状况及趋势分析 | 第34-37页 |
| 3.2.1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问题状况 | 第34-36页 |
| 3.2.2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 4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第37-46页 |
| 4.1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7-44页 |
| 4.1.1 金融市场风险 | 第37-38页 |
| 4.1.2 理财产品质量 | 第38-40页 |
| 4.1.3 理财产品设计 | 第40-41页 |
| 4.1.4 风险控制不严 | 第41-44页 |
| 4.2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发生的影响 | 第44-46页 |
| 4.2.1 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44页 |
| 4.2.2 对发行者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3 对融资者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 重庆银行业理财产品有效规避风险的对策 | 第46-50页 |
| 5.1 加强售前风险防控 | 第46-48页 |
| 5.1.1 完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页 |
| 5.1.2 引入独立第三方风险评级机构 | 第46-47页 |
| 5.1.3 严格投资项目审批和投后管理 | 第47页 |
| 5.1.4 审慎评估创新类项目风险 | 第47页 |
| 5.1.5 尝试推出理财产品保险(担保)制度 | 第47-48页 |
| 5.2 在销售环节把控风险 | 第48-49页 |
| 5.2.1 加强销售人员道德教育,实行分级授权管理 | 第48页 |
| 5.2.2 保证销售对象风险评级真实性 | 第48页 |
| 5.2.3 加强居民风险意识培养 | 第48-49页 |
| 5.3 加强产品存续期风险管理 | 第49-50页 |
| 5.3.1 实行理财产品赎回机制 | 第49页 |
| 5.3.2 健全售后信息披露制度 | 第49页 |
| 5.3.3 实行风险共担机制 | 第49-50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0页 |
| 6.2 研究的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