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水质遥感监测的原理、方法和常用数据 | 第18-24页 |
2.1 水质遥感的机理 | 第18-19页 |
2.2 河流水体监测的主要指标 | 第19-21页 |
2.2.1 常见的物理指标 | 第19页 |
2.2.2 常见的化学指标 | 第19-20页 |
2.2.3 常见的生物指标 | 第20-21页 |
2.3.4 遥感手段监测的水质指标 | 第21页 |
2.3 河流水质遥感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3.1 经验方法 | 第21-22页 |
3.3.2 半经验方法 | 第22页 |
2.3.3 物理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4 水质遥感监测常用数据 | 第22-24页 |
2.4.1 卫星遥感数据 | 第22-23页 |
2.4.2 航空遥感数据 | 第23页 |
2.4.3 其他遥感数据 | 第23-24页 |
第3章 水体悬浮物光谱特征性研究 | 第24-28页 |
3.1 悬浮物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3.2 悬浮物水体的光谱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水体光谱特征的测量方法 | 第24页 |
3.2.2 白板法测量悬浮物光谱 | 第24-25页 |
3.2.3 白板反射率的计算 | 第25页 |
3.3 悬浮物敏感波段的选取 | 第25-27页 |
3.3.1 悬浮物浓度与单波段的敏感波段选取 | 第26页 |
3.3.2 悬浮物浓度与波段组合的敏感波段选取 | 第26页 |
3.3.3 悬浮物与反射率一阶微分的敏感波段的选取 | 第26-27页 |
3.4 悬浮物特性遥感反演 | 第27-28页 |
3.4.1 悬浮物遥感定量反演常用模型 | 第27页 |
3.4.2 悬浮物浓度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第4章 河流悬浮物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41页 |
4.1 实验区及采样区选择 | 第28-29页 |
4.1.1 实验区概述 | 第28页 |
4.1.2 采样区选择 | 第28-29页 |
4.2 河流水样悬浮物浓度实验室的测定 | 第29-30页 |
4.2.1 野外水样的采集 | 第29页 |
4.2.2 水体悬浮物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4.3 实验室悬浮物光谱数据的采集 | 第30-35页 |
4.3.1 成像光谱仪的原理 | 第30-32页 |
4.3.2 成像光谱仪主要性能参数 | 第32页 |
4.3.3 成像光谱仪的数据特点 | 第32-33页 |
4.3.4 悬浮物光谱数据的采集 | 第33-35页 |
4.4 水体悬浮物光谱数据的处理 | 第35-40页 |
4.4.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第35-36页 |
4.4.2 光谱曲线数据的获取 | 第36-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悬浮物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分析 | 第41-46页 |
5.1 不同浓度的悬浮物反射光谱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5.2 不同深度的悬浮物的光谱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悬浮物浓度敏感波段分析和模型的建立 | 第46-57页 |
6.1 引言 | 第46页 |
6.2 基于悬浮物浓度的敏感波段分析 | 第46-49页 |
6.2.1 悬浮物浓度与单波段白板反射率的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6.2.2 悬浮物浓度与波段组合的相关关系 | 第47页 |
6.2.3 悬浮物浓度与一阶微分的相关关系 | 第47-49页 |
6.3 基于水体反射率与深度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6.4 悬浮物浓度与水体中白板反射率的模型的建立 | 第50-55页 |
6.4.1 基于单波段悬浮物浓度的估算模型 | 第50-52页 |
6.4.2 基于波段比值的悬浮物浓度估算模型 | 第52-53页 |
6.4.3 基于一阶光谱微分的悬浮物浓度估算模型 | 第53-5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