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基于CIS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第12-18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2-16页
        1.1.2 研究的缘起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1 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第18-20页
        1.2.2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第20-21页
        1.2.3 从系统角度研究城市景观第21-22页
        1.2.4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相关研究第22-24页
        1.2.5 关于城市景观美学的研究第24-26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1.3.1 研究目的第26-27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27-28页
    1.4 课题研究方法第28-30页
2 城市景观形象基本知识第30-61页
    2.1 城市景观的界定第30-44页
        2.1.1 城市景观的定义第30-32页
        2.1.2 城市景观元素分类第32-37页
        2.1.3 城市景观的内涵第37-40页
        2.1.4 城市景观的属性特点和分类第40-44页
    2.2 城市景观形象第44-56页
        2.2.1 城市景观形象概念第44-46页
        2.2.2 城市景观形象的构成与特征第46-52页
        2.2.3 城市景观形象定位第52-56页
    2.3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的理论基础第56-61页
        2.3.1 城市形态理论第56-57页
        2.3.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第57-58页
        2.3.3 景观规划学理论第58-61页
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CIS战略基础第61-93页
    3.1 CIS理论概述第61-62页
        3.1.1 CIS理论含义第61页
        3.1.2 CIS的普适性与专有性第61-62页
    3.2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研究第62-68页
        3.2.1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概述第62页
        3.2.2 组织CIS与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比较第62-64页
        3.2.3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效果第64页
        3.2.4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构成要素第64-67页
        3.2.5 城市景观形象识别系统的特征第67-68页
    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第68-85页
        3.3.1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内涵解析第69页
        3.3.2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形成基础第69-71页
        3.3.3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构成要素第71-76页
        3.3.4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的特点第76-79页
        3.3.5 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特色第79-82页
        3.3.6 城市景观形象特色构建原则第82-85页
    3.4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实现模式第85-88页
        3.4.1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结构模式第85-86页
        3.4.2 确定城市特色要素和展示方法第86-88页
    3.5 城市景观形象CIS战略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第88-92页
        3.5.1 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第88-89页
        3.5.2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第89-90页
        3.5.3 城市环境条件的影响第90页
        3.5.4 城市文化环境的影响第90-91页
        3.5.5 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第91-92页
    3.6 小结第92-93页
4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第93-112页
    4.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概述第93-97页
        4.1.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定义第93-94页
        4.1.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内涵第94-95页
        4.1.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的功能第95-96页
        4.1.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构成要素第96页
        4.1.5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性及相关性分析第96-97页
    4.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第97-106页
        4.2.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原则第97-98页
        4.2.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定位的维度第98-105页
        4.2.4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的定位步骤第105-106页
    4.3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第106-111页
        4.3.1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识别导入的总体原则第106-107页
        4.3.2 城市景观形象理念设计的导入方法第107-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5 CIS理论下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设计第112-150页
    5.1 城市植物景观的概述第112-120页
        5.1.1 基本概念第112-113页
        5.1.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中植物类型第113-118页
        5.1.3 植物景观的特点第118-120页
    5.2 城市植物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第120-131页
        5.2.1 植物景观的形成原理第120-124页
        5.2.2 植物景观表现时序变化第124-126页
        5.2.3 植物创造观赏景点第126-128页
        5.2.4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第128-129页
        5.2.5 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小品第129-130页
        5.2.6 植物景观的营造意境第130-131页
    5.3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第131-141页
        5.3.1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影响因素第131-133页
        5.3.2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种植原则第133-136页
        5.3.3 营造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方法第136-141页
    5.4 构建城市植物景观形象的CIS策略第141-149页
        5.4.1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识别与城市景观形象理念第141-142页
        5.4.2 城市植物景观形象视觉识别体系第142-147页
        5.4.3 城市植物景观视觉识别设计第147-149页
    5.5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6 CIS理论下城市滨水景观形象设计第150-183页
    6.1 城市滨水景观的概述第150-158页
        6.1.1 基本概念第150-151页
        6.1.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第151页
        6.1.3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第151-154页
        6.1.4 城市滨水景现设计的空间类型第154-156页
        6.1.5 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特征第156-158页
    6.2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第158-168页
        6.2.1 滨水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第158-159页
        6.2.2 滨水空间秩序的可识别性第159-161页
        6.2.3 滨水空间感知系统的可识别性第161-163页
        6.2.4 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第163-165页
        6.2.5 滨水空间物质要素的可识别性第165-168页
    6.3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主题的构建第168-171页
        6.3.1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研究第168-169页
        6.3.2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理论基础第169页
        6.3.3 城市滨水景观主题定位的途径第169-171页
    6.4 可识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第171-174页
        6.4.1 整体性原则第171-172页
        6.4.2 系统与区域原则第172页
        6.4.3 人文性原则第172-173页
        6.4.4 连续性原则第173页
        6.4.5 形象与生态并重原则第173-174页
    6.5 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营建方法第174-176页
        6.5.1 修缮与保留第174-175页
        6.5.2 借鉴与转化第175页
        6.5.3 重现与象征第175-176页
    6.6 构建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形象的CIS策略第176-182页
        6.6.1 滨水区驳岸景观设计第176-177页
        6.6.2 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第177-178页
        6.6.3 滨水道路景观设计第178-179页
        6.6.4 滨水区文化景观设计第179-181页
        6.6.5 滨水区夜景景观设计第181页
        6.6.6 滨水公共基础设施景观设计第181-182页
    6.7 本章小结第182-183页
7 CIS理论下的城市色彩景观形象规划第183-221页
    7.1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第183-190页
        7.1.1 城市色彩景观形象系统构成第183-187页
        7.1.2 城市景观色彩的特性第187-189页
        7.1.3 城市景观色彩的主体第189-190页
    7.2 影响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设计的因素第190-196页
        7.2.1 自然环境因素第190-193页
        7.2.2 人文环境因素第193-196页
    7.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的层次第196-198页
        7.3.1 道路第196-197页
        7.3.2 区域第197-198页
        7.3.3 城市第198页
        7.3.4 三层次的关联第198页
    7.4 城市景观色彩形象规划CIS方法论第198-205页
        7.4.1 规划原则第198-202页
        7.4.2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模式第202-204页
        7.4.3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步骤第204-205页
    7.5 CIS理论下的城市景观整体色彩设计第205-208页
        7.5.1 定位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第205-207页
        7.5.2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定位第207-208页
        7.5.3 城市景观整体色彩基调的实现第208页
    7.6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分区色彩设计第208-220页
        7.6.1 分层次城市景观色彩设计与引导第209-211页
        7.6.2 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地段的色彩引导的必要性第211页
        7.6.3 城市典型景观地段的色彩分析与引导第211-220页
    7.7 本章小结第220-221页
8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构建第221-250页
    8.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概述第222-226页
        8.1.1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系统的含义第222页
        8.1.2 城市景观形象人文识别的元素第222-225页
        8.1.3 人文历史文脉要素在城市景观形象中应用的分类第225-226页
    8.2 城市景观形象与人文历史文脉的关系第226-233页
        8.2.1 传统城市景观形象特点第227-229页
        8.2.2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第229-230页
        8.2.3 城市景观形象与城市时空文脉环境的联系第230-232页
        8.2.4 城市景观形象与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关系第232-233页
    8.3 CIS理论下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传承的运用方法第233-241页
        8.3.1 城市景观形象中人文特色的传承途径第233-234页
        8.3.2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方法第234-237页
        8.3.3 城市景观形象传承人文历史文脉的设计原则第237-241页
    8.4 城市景观形象的人文识别营建的CIS策略第241-249页
        8.4.1 人文历史文脉显性要素的应用第241-246页
        8.4.2 人文历史文脉隐性要素的应用第246-249页
    8.5 本章小结第249-250页
9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CIS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250-262页
    9.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50-251页
        9.1.1 城市政府对城市景观形象CIS的认识存在偏差第250-251页
        9.1.2 城市景观形象营造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第251页
        9.1.3 城市景观形象缺乏其他组织及公民的参与第251页
        9.1.4 城市景观形象规划、建设和管理相脱节第251页
    9.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第251-255页
        9.2.1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政府因素分析第251-253页
        9.2.2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市场因素分析第253-254页
        9.2.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中的社会因素分析第254-255页
    9.3 城市景观形象CIS应用对策研究第255-261页
        9.3.1 城市政府在城市景观形象特色塑造中的转变第255-258页
        9.3.2 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城市景观形象建设第258-259页
        9.3.3 城市政府明确城市景观形象定位第259-260页
        9.3.4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第260-261页
    9.4 本章小结第261-262页
10 结语第262-265页
参考文献第265-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粮食仓库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