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公共基础设施 | 第12页 |
2.1.2 PPP模式 | 第12-1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3-14页 |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14-16页 |
第3章 公共基础设施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6-24页 |
3.1 公共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 | 第16-18页 |
3.1.1 公共基础设施的特点 | 第16页 |
3.1.2 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 | 第16-18页 |
3.2 公共基础设施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3.2.1 我国传统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类型 | 第18页 |
3.2.2 传统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3.3 公共基础设施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3.3.1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 第20-21页 |
3.3.2 分散建设和运营风险 | 第21页 |
3.3.3 拓宽资金来源 | 第21页 |
3.3.4 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 第21-22页 |
3.4 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3.4.1 大量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要 | 第22页 |
3.4.2 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 第22-23页 |
3.4.3 大量国外经验可供借鉴 | 第23-24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24-32页 |
4.1 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4.2 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4.2.1 政府方面 | 第25-26页 |
4.2.2 社会资本方面 | 第26页 |
4.2.3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 第26-27页 |
4.3 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问题成因 | 第27-28页 |
4.3.1 政府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4.3.2 法律政策尚不完善 | 第27-28页 |
4.3.3 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 第28页 |
4.4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对策 | 第28-32页 |
4.4.1 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 第28-30页 |
4.4.2 加强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 第30页 |
4.4.3 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 第30页 |
4.4.4 培养PPP领域人才 | 第30-32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青岛地铁4号线PPP模式分析 | 第32-40页 |
5.1 青岛地铁4号线项目简介 | 第32-33页 |
5.2 青岛地铁4号线“PPP基金+BOT”模式 | 第33-37页 |
5.2.1 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5.2.2 PPP基金 | 第34-36页 |
5.2.3 BOT模式 | 第36页 |
5.2.4“PPP基金+BOT”模式的优势 | 第36-37页 |
5.3 青岛地铁4号线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5.3.1 缺乏专业人才 | 第37-38页 |
5.3.2 融资结构复杂 | 第38页 |
5.3.3 合同约定模糊 | 第38页 |
5.4 完善青岛地铁4号线PPP模式的建议 | 第38-40页 |
5.4.1 进行人才培养 | 第38-39页 |
5.4.2 加强项目监管 | 第39页 |
5.4.3 规范和完善合同约定 | 第39-4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