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1.1.1 并行编程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1.2 多线程程序的正确性问题 | 第19-20页 |
1.1.3 并行bug检测面临的挑战 | 第20-2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2-23页 |
1.3 文章结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26-44页 |
2.1 并行bug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2 并行bug的检测技术 | 第28-35页 |
2.2.1 数据竞争检测技术 | 第28-32页 |
2.2.2 原子性失效检测技术 | 第32-34页 |
2.2.3 顺序性失效检测技术 | 第34-35页 |
2.2.4 死锁检测技术 | 第35页 |
2.3 并行bug检测技术的归类与分析 | 第35-41页 |
2.3.1 并行bug检测技术的归类分析 | 第36-38页 |
2.3.2 并行bug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分析 | 第38-41页 |
2.4 并行bug检测相关的其他技术 | 第41-44页 |
2.4.1 线程交织优化技术 | 第41页 |
2.4.2 执行路径扩展技术 | 第41-42页 |
2.4.3 确定性回放技术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程序切片的并行bug检测技术 | 第44-70页 |
3.1 问题分析与假设 | 第44-45页 |
3.2 Col Finder设计与实现 | 第45-60页 |
3.2.1 Col Finder整体设计 | 第46-47页 |
3.2.2 静态分析器 | 第47-49页 |
3.2.3 程序切片器 | 第49-51页 |
3.2.4 动态主动测试器 | 第51-56页 |
3.2.5 优化策略 | 第56-60页 |
3.2.6 Col Finder实现 | 第60页 |
3.3 评测 | 第60-67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3.3.2 有效性评测 | 第62-64页 |
3.3.3 效率评测 | 第64-67页 |
3.4 讨论 | 第67页 |
3.5 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布并行的有害数据竞争检测技术 | 第70-92页 |
4.1 问题分析 | 第70-71页 |
4.2 PRFinder设计与实现 | 第71-81页 |
4.2.1 总体设计 | 第71-73页 |
4.2.2 查找可疑数据竞争 | 第73-77页 |
4.2.3 分发可疑数据竞争 | 第77-79页 |
4.2.4 验证可疑数据竞争 | 第79-81页 |
4.2.5 实现 | 第81页 |
4.3 评测 | 第81-90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81-82页 |
4.3.2 数据竞争检测结果 | 第82-84页 |
4.3.3 性能分析 | 第84-90页 |
4.4 讨论 | 第90页 |
4.5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基于分组归类的有害数据竞争检测技术 | 第92-108页 |
5.1 问题分析 | 第92-93页 |
5.2 Race Checker设计与实现 | 第93-101页 |
5.2.1 总体设计 | 第93-94页 |
5.2.2 检测数据竞争 | 第94页 |
5.2.3 动态监控程序执行 | 第94页 |
5.2.4 剔除数据竞争误报 | 第94-97页 |
5.2.5 数据竞争分组 | 第97-99页 |
5.2.6 数据竞争验证 | 第99-101页 |
5.2.7 实现 | 第101页 |
5.3 评测 | 第101-106页 |
5.3.1 实验设计 | 第102页 |
5.3.2 有效性评测 | 第102-104页 |
5.3.3 效率评测 | 第104-106页 |
5.4 讨论 | 第106页 |
5.5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基于线程交织冗余分析的并行bug检测技术 | 第108-124页 |
6.1 问题分析 | 第108-110页 |
6.1.1 检测多种类型的并行bug | 第108-109页 |
6.1.2 通用的并行bug检测方法 | 第109-110页 |
6.2 i Analyzer设计与实现 | 第110-117页 |
6.2.1 总体设计 | 第110-111页 |
6.2.2 线程交织模式 | 第111-112页 |
6.2.3 判断冗余的线程交织 | 第112-115页 |
6.2.4 应用i Analyzer到PECAN和Maple | 第115-117页 |
6.3 评测 | 第117-121页 |
6.3.1 实验设计 | 第117-118页 |
6.3.2 并行bug检测结果 | 第118-119页 |
6.3.3 性能分析 | 第119-121页 |
6.4 讨论 | 第121-122页 |
6.5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30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24-12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2页 |